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问题及措施
2018-10-21许喜红
许喜红
目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
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要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传授工作,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但部分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课堂教学氛围,也没有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作评价,依然采用传统式教学模式,不能跟紧时代步伐。经过市场考察得知,一些农村学校的任课教师对课程缺乏深度研究,学校和教师对德育课程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时很少深入钻研教材,没有解决课程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各学校的课表上虽然明确了一周的课程安排,但不少教师却将部分课时挪为他用,常常改为语文或者数学课,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更为突出。由于大多农村学校师资匮乏、专业人才流失等客观原因,存在主课教师代课兼任的情况,不少教师很自然地将主课的教学方式带入到兼任学科中。加上教师本身精力有限,不能够完全把握学科性质,对课程标准不明确,对知识涵盖量不全面,而且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注重教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从而根本无法使德育和技能两者共同发展。
应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问题的策略
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现实生活
经济环境的不同进而导致农村学生的社会认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对农村学生进行社会观念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道德行为、意识的双重培养,进而提升学生面对困境的抵抗能力。在社会中,农村学生往往会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为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改善学生面对不良质疑的应对能力,教师应该贴近实际,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思想道德理念有效地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为学生建立起完善的教学环境。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采用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积极主动地走入社会实践中,并将良好的道德观念渗透社会生活的点滴中,使学生思想得到充实和升华的同时可以保有初心,做一个善良守法的人。
健全德育体系,重视农村小学教育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学生,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所忽略,所以学生往往对非考试科目的教学内容有所忽视,同时也阻碍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发展,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逐渐增高,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尝试。因此,农村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应積极应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场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善学生的学习气氛,并且有效结合地方实际的人文环境,促进农村学生的德育思想逐步完善。
注重培育业务团队,优化行为习惯细节
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素质的要求,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学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教师综合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变教学模式,激活课堂
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建生动、有趣、活泼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声音潜移默化地吸收和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且可以通过自我思考的方式将德育内容融入自身的观念中,进而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应该采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容许学生提出异议,通过发言表达、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内容的理解。此外,多媒体教学设备还可以将其他地区类似的教学内容全部展现给学生,进而提升学生的眼界。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进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满足,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结语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使教学不离开学生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课堂真正成为沟通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桥梁,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以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