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018-10-21李慧萍
李慧萍
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惯性行为,好的习惯能够起到规范人们行为处事方式的作用。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能够有效提高二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使其在良好习惯引导下获得有效学习的乐趣。值得一提的是,让二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会对学生的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促进作用,还可让小学生受益终身。本文将从预习习惯养成教育、探究习惯养成教育、复习习惯养成教育三个角度来分析二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
二年级属于低年级小学数学教育,经历过一年级之后,学生已经逐步适应了小学校园生活的节奏与方式,进入二年级之后,他们便需接受学习习慣养成教育,因为低年级是数学启蒙教育,习惯养成本就是启蒙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未定型,只要教师善加引导,便可纠正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小学生找到学好数学的有效方法。同时,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数学是低年级小学生最为抵触的学科之一,原因在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理性思维特点,而低年级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发展较低,这个矛盾使得小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数学,这就需要教师以习惯养成教育来帮助小学生减少学好数学的阻碍,让小学生在良好习惯的引导下找到学好数学的客观规律。
预习习惯养成教育
预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展开的预先学习活动,良好的预习习惯便于二年级学生提前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水平与知识分布,帮助小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以此来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我国古人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也需要以预习习惯养成教育来帮助小学生养成提前做计划的好习惯。
如在“儿童乐园”一课中,我便引导小学生参与了数学预习活动。在预习中,小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经学过的加法知识求解算式,也能够在教材内容引导下发现除了相同数的连加算式以外,还有另外一种简易算法,即乘法。虽然大多数小学生并不能在预习中掌握乘法算理,但是他们却可以在预习中掌握新知的具体内容,还能够提前得知自己的学习重点,让小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数学课堂学习进行预估,为有效学习做好准备。
探究习惯养成教育
探究习惯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与思维表现。传统的“灌输”教育让许多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了依赖感,他们不喜欢思考,习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长此以往,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将会受到限制。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带来严重的弊端,教师应在课堂中渗透探究习惯养成教育,以探究来促使小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学习,使小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习“分香蕉”一课时,小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分桃子”“分糖果”这两节课中学习了基本的等分知识,所以他们已经具备了探究“分香蕉”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将四名学生分为一组,以“分香蕉”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概念与意义,即将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有的学生会选择轮流分香蕉的方式来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利用已学知识构建除法算式。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够在组员帮助下将抽象的问题情境转化成具体的除法算式,也能够在教材内容的指引下说出除数、被除数等除法算式各个部分的说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平均分的具体含义。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够保持积极的状态,他们也会认真听讲、主动学习。
复习习惯养成教育
复习对巩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深化他们的数学知识结构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复习教学,导致小学生毫无复习意识。复习是查漏补缺的基本活动,小学生只有在复习的过程中,才能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所以,在培养二年级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渗透复习习惯养成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会强调复习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结束之后主动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所学的数学知识,列出各个知识点及其应用情况,然后结合数学练习结果来标注自己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长此以往,小学生将会形成自觉反思与主动反省的好习惯,同时还可让小学生时刻清楚自己的数学发展。在复习中,小学生不仅可看到自己的不足,还可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长,而这也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实现阳光教育、快乐教育。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学习习惯多种多样,除了本文中所提到的预习习惯、探究习惯和复习习惯之外,小学生还要养成习题检验、主动提问、敢于质疑、善于观察等多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引与帮助。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