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探究

2018-10-21康昊艳

科技风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定位

康昊艳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提倡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下,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和活动,各大高职高专院校也加入了国学经典诵读的队伍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凸显高职特色,有别于高中语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职经典诵读课的定位、培养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教学案例几个方面入手,探究该课程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职;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定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当我们面对这些文化精髓时,内心充满敬畏;当我们的胸怀容纳这千年文化时,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淡定从容、高雅脱俗。高职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重要人才,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亲近中国文化,逐渐热爱中华文明,创新传统思想,弘扬民族精神,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开创新局面[1]。在高职诵读的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现就高职院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目的、定位、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究。

一、课程定位及培养的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课程定位

“经典诵读”课程重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前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汉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2]。经典诵读对不同专业学生提升人文修养,提高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提高各个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新型职业化课程。

(二)培养的能力和素质

国学经典诵读课就是要让学生沐浴在国学经典的光辉里,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文化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及健全的人格。

第一,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传承经典文化,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年轻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得养成读经典和思考的习惯,不能被这个什么都来去如风的时代所牵引。尤其是高职学生,如果能学习传承国学经典,对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成人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第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凝聚力。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自我评价度高,以自我为中心,不爱分享,不懂团结,国家、民族观念淡薄。我们可以从读经典中汲取营养,从文化传承中获得激励。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演讲沟通的能力。不少单位在接收高职毕业生时普遍反映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质过硬,而沟通表达能力欠缺。中华经典篇目内涵丰富、韵味悠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诵读的过程也是熟悉句型、积累词汇、洗练语言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按内容分为修身篇、人生篇、爱国篇、青春篇、亲情篇。除亲情篇外,每部分选取三篇经典代表作品。教材为2015年编写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讲义》,参考资料则为不同时期的文学鉴赏书籍和朗诵教材。

由于国学经典诵读学习的是中华从古至今的经典文学作品,时间跨度较大,加上又要突出“诵读”这个教学目标,所以在诵读篇目的选取上就比较复杂,先后多次易稿,切实分析高职学生特点,深入检索高中之前语文篇目,甄选出既与学生文学知识衔接又有延展性的篇目。这些篇目代表各个时期不同文学风格的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涵盖了语录体、古体诗、词、赋、现代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并利用知识拓展环节选取部分与正文作品或作家有联系的作品作为拓展篇目,以增加诵读篇目,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国学经典诵读课的教学目标以诵读为主,大范围读,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内涵。诵读的要求是:“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

在教学中不是上成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课,而是突出體现“诵读”的要素——音准、基调、情感、重音、语速、语调等。突出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国学经典诵读课有别于传统语文课,对作者、创作背景等文学常识做简单介绍,如学生感兴趣的话,可以课下交流。对于和作品有关的文学常识,先鼓励学生调动头脑中的思维储备踊跃回答,再由教师做适当拓展。如讲到陶渊明时,学生能想到“田园诗人”、“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知识点,教师只拓展了一点——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写饮酒的诗人。学生对拓展知识很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关于字音、释义的讲解,字音的校正是必要的,有利于诵读。字义在第一遍初读作品时,让学生结合作品内容,结合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揣测生字字音、字义,然后教师再校正。对于个别字的字音、字义有多个版本的,由教师根据普遍资料显示的版本进行甄别。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示范朗读之后,由学生谈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做点拨,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教师可引导其深入思考但不洗脑。

课堂教学以诵读为主,可分三步教学。第一步,初读作品,整体感知。教学目标为读正确、读通顺。第二步,研读作品、感受意境。教学目标为读懂内涵、读出感情。第三步,诵读作品,感悟升华,教学目标为读出个性、读出风格。每节课根据内容不同,适当做教学步骤调整。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做诵读指导要求:读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要注意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理论讲解主要是以教师对所学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作品情感等做有侧重点的讲解和对诵读技巧做重点讲解为主。实践是指学生从流利朗读、熟练朗读、熟读成诵。最后能熟练运用朗诵技巧演绎作品的过程。课堂作品诵读形式多样,有教师范读、名家诵读、学生展示、学生互评、自主朗诵。

三、结合实际谈教学效果

《国学经典诵读》课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学生课堂上能积极主动进行课堂练习,课后能加强练习。尤其是会计班,女生较多,声音清脆,节奏整齐。整个教室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时常令我陶醉。如诵读《少年中国说》时,学生在大声诵读后发出“老师,这篇作品太好了,越读心里越澎湃”的感慨。尤其是建议全班起立朗读时,那一张张严肃的小脸,坚毅的眼神,展示着内心的激动和成熟。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知识拓展还可以,能凸显出高中毕业生的优势,但诵读技巧还需加强。

四、由具体案例探究教学模式

以岳飞《满江红》为例,探究教学模式。这节课设立的能力目标是:能够把握所选作品的感情基调,能熟练运用诵读技巧诵读所选作品。培养爱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理论知识点是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理解豪放词的写作风格。

教学导入:由歌曲《满江红》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岳飞,了解他,亲身感受他的伟大情怀。”教学理念:美好的情景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优美的音乐能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古诗文的情景,感受宋词的意境美。

(1)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抛出话题:“同学们对岳飞了解多少?”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展示岳飞和秦桧图片,引发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比认知。课件展示写作背景。今天我们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教学理念:了解岳飞,了解写作背景是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首词。

(2)通读全诗,整体把握情感基调。名家示范朗读,学生标注读音,教师纠正个别容易误读的字,学生大范围朗读。如“血”字“车”字。读熟之后谈整体感受.学生能感受到豪情、爱国、仇恨等信息点。

(3)研读本诗,确定情感脉络。分析本诗表达的含义、内容,把握情感,教师做诵读指导。(上阕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开篇感慨激愤,情绪升温。下阙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4)朗诵展示。教师做拨正指导,学生互评。个人展示、分组展示。诵读要求:通顺流利,声音响亮,不倒口,不添字落字,读音准确。

(5)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和朗诵情况。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朗诵心得。

五、高职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的教学策略探究

在高职院校开设经典诵读课,要面向高职学生、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渗入到高职学生的教育、就业和发展上来[3]。课堂教学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每节课都设计展示环节,让学生能在学完本节课后自我感到提高,大胆展示。采取激励机制,用加分奖励积极主动诵读、课堂表演活跃的学生,形成争分夺分的课堂氛围。同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音乐伴奏来提高经典诗文诵读的美感;通过歌曲配乐烘托强烈的主题情感;通过擂台比赛加深学生对文字的记忆;通过场景再现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每年学院都组织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各级各专业学生齐聚舞台,声情并茂的演绎经典作品,优秀学生直接参加省级比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除此之外,还应将经典诵读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张贴条幅、字画、名句、典故,让中华的传统文化遍布校园每一个角落,让国学的思想精髓润物无声般深入学生心田。

参考文献:

[1]罗惜春.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与途径研究[J].教师,2016,(19):47-48.

[2]冯丽.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35.

[3]李艳敏.教学实践研究[J].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2016(10):21.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定位
难与易
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小学生国学经典美文诵读策略研究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小学国学经典诵读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