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师如何搞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

2018-10-21马秀芸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随班打人矫正

马秀芸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也可简称为“特殊儿童”,是指身心发展的某些特点在正常范围之外,且与普通儿童有较大差异的儿童。他们在行为或言语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使儿童在没有特殊照顾或帮助的情况下,不能在普通班级中同正常儿童进行同步学习。

为此,要搞好这类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作为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明白“特殊儿童”不应该被嫌弃或忽视,他们比一般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

其次,作为教师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知道“特殊儿童”在学习或生活上更需要“吃偏饭”(老师的单独辅导)。这就需要老师花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对他们进行个别关爱。要做到这一点,老师需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再次教师一定要仔细、客观、真实地做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记录。在做“个别教育计划”记录的时候,教师要慎重确定目标。在确定特殊教育教学目标时应注意:①要认真分析特殊儿童的现状,做到全面了解;②针对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出符合个人实际的教学目标;③教学目标的制度应该有学校校长、班主任、家长等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共同制定;④目标要写得简明扼要、切合实际,不能过高或过低;⑤所确定的目标及指标必须经过广泛讨论才能决定,才能作为将来评价的依据。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特殊儿童”进行仔细观察,随时做好记录,根据实际随时对“个别计划”进行调整。

最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好正面引导,尽量采用鼓励性语言教学,对特殊儿童的成绩和小小的进步及时进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在正面引导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学生的不良行为可能有其内在的因素,在引导、矫正之前尽可能查明根源。例如有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可能胆小、自卑、孤独、紧张,老师可以对他们更多地采用鼓励性语言;对于有的超长儿童,他(她)可能已不需口头表扬,可以让他发挥特长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让他(她)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对儿童的表扬应及时,批评也应及时,发现不良行为之后,应及时矫正。因为拖延时间约长,矫正就会越困难。

教师应灵活应用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特殊儿童学业的发展,而且对自身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一定作用。

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巧妙使用。例如: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同学叫马某某,他在刚出生三个月时就失去了母亲,后来当他三岁左右时父亲又因杀人而被捕入狱。他一直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家庭情况又不太好。因此当他有一点进步的时候,或者帮助了别人的时候等,我就给他奖励一支铅笔或一本小本子。这样不仅强化了他的良好行为,而且还从侧面帮助了他,又不刺伤他的自尊心。但在上课他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他答对了,我就口头表扬他“你真棒!”(或“你真了不起!”)。既是他答错了,我也会对他说:没关系,只要有胆量站起来就已经不错了,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很棒!

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有助于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品德的形成,但这里说的惩罚不是目的,而是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种手段。给予惩罚时,老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不正确行为的关系,要就事论事,使学生从心理上能接受,心服口服,不能讓学生产生敌对心理。如:前例中的马某某同学由于是在特殊家庭中成长的,所以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打架、骂人、说脏活等)。有一次有个同学反应他欺负一年级的小同学,我马上将他叫到办公室,问他打人是不是对的?他说:“打人是不对的,我以后再也不欺负小同学了。”可是第二天课外活动时,有个同学哭着跑来告诉我:我班的马某某打了他。我叫来马某某问他:“你为什么又欺负小同学?”他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我告诉他打人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愿意做好孩子还是人人讨厌的坏孩子?他立刻对我说:“老师!我要做好孩子,我以后再也不打人了。”但是又没过四五天,他又欺负小同学,这次我叫来他,问他:“你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打人?”他又低头不语。我问他:“你知道自己错了吗?”他累流满面地说:“老师我错了,我不是好孩子。”我说:“只要你改正错误,你一定是好孩子,你愿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惩罚?”他说:“我愿意!”“那好吧!我罚你今天打扫卫生。”结果他扫得很认真,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欺负过小同学。在此需要指明的是这里的”惩罚”绝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

总之,要做好特殊需要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教师不仅要具有一颗乐于奉献的爱心,而且任课教师还应经常与班主任、校长、家长等各方面人士多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来研究对策,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最终达到与全体同学一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需要[M].甘肃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随班打人矫正
烧烤店暴力打人案,我们该如何看待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谁是谁的镜子?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研究综述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监狱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循证矫正研究
打人的年纪
各有解释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