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杠杆收购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2018-10-21黄晨赵洁朱芙蓉郑文娟陈美婷
黄晨 赵洁 朱芙蓉 郑文娟 陈美婷
摘要:杠杆原理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确熟练地运用杠杆原理,可以比较有效地回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取得杠杆收益,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司管理层可以利用财务管理中的几个杠杆来很好地掌握投资和融资决策的“程度”,并做出相应的评估。本文从财务杠杆原理出发,分析杠杆收购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风险评估。
关键词:杠杆收购;企业运营;财务管理;财务杠杆
一、前言
杠杆收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过去20年中,通过垃圾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等创新金融工具杠杆收购企业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收购的规模,从传统的大企业收购小企业到大企业收购管理层和中小企业。杠杆收购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了企业并购中的资金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将金融技术与激励机制结合在一起,在发现和评估公司价值以及提升公司管理和控制水平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企业资产重组和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资产重组和企业购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是企业购并的主体从政府让位于企业,二是企业购并从行政行为转向市场行为,与此相随的是购并方式的拓展。
二、杠杆的原理
所谓杠杆原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的财务管理中企业利用固定费用或成本的程度。这里的固定成本或者费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指在企業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固定成本,固定资产的折旧、职员工资、办公费;二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筹集资金的所要支付的资金成本,比如借款的利息费用,引入投资要支出的股息。
在描述企业经营管理的杠杆主要分为三类:经营杠杆、财务杠杆以及综合杠杆。
经营杠杆主要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规律。
财务杠杆主要是指企业在对外筹资即债务筹资中发生的利息费用的利用程度,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 EBIT)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会通过支点即固定财务费用最终引起企业净利润的变化。
综合杠杆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不可能只存在其中一个杠杆效应,必然是这两个杠杆一起作用,将两者杠杆结合起来综合起作用,那这就是综合杠杆作用。
三、风险分析
财务杠杆是公司并购活动中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大大提高收购方股东的收入,另一方面,收购公司或目标公司将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此外,收购后,公司将立即面临债务偿还高峰.巨额财务支出和现金偿还压力,这可能会导致公司盈利能力和每股收益下降,从而影响公司的债务偿还能力,并导致公司市值反复下降。所有这些都违背了企业进行杠杆收购的初衷。因此,在杠杆收购的财务决策中,如何将债务导致的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在相对安全的水平是一项重要内容。
在收购过程中,如果公司的财务杠杆比率很大,但预期的未来收益会大幅增加,公司可以按计划通过借贷完成收购。因此,财务杠杆比率越大,每股收益的增长速度就越快。随着公司收益的增加和每股收益的增加,公司的财务杠杆将相应减少,并回到一个更安全的水平。然而,如果预期的未来收益增长无法实现,收购将使公司处于危险的境地。
四、杠杆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借债,如果煤炭企业大量借债,这时企业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进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煤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急剧上升,最终导致对企业收益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煤炭企业,要恰当地进行负债融资,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财务杠杆的正效应,真正使煤炭企业达到“借钱生钱”的目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运用财务杠杆原理,借助科学的技术分析方法,并且结合本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与流动比率等财务指标,正确进行财务杠杆决策,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结构。
例如韩国的大宇集团曾经是韩国的经济支柱,但财务杠杆给予了它致命的一击。大宇集团在银行放开的信贷支持下,走了一条“举债经营”的道路,大规模举债,达到了大规模扩张的目的。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宇开始出现经营上的问题,其销售额与利润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债权结构又开始收回短期贷款,丧失了外界的支持,从此一步步走向了沉沦。由此可见,大宇集团债务管理的财务杠杆效应是负面的,这不仅难以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由于巨大的偿债压力也难以摆脱财务困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找到企业管理层在上述经营杠杆(或财务杠杆)上的支点位置,转化为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当规模(或债务融资规模),使企业经营杠杆或财务杠杆的利益和风险达到企业可接受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要降低企业的整体业务风险和财务风险,如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债务利息以及公司所得税计算所依据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孙续元.财务杠杆原理直观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分析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4.
[2]杨理安,林艳,郭丽坤,公司运用财务杠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北方经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