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2018-10-21孙振华
孙振华
摘 要:农业作为一种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国民经济生产的基础性产业,其兴衰直接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农业是否持续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资源配置紧张、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恶化、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微观参与主体、激励机制与运行机制等,探索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1-0295-02
1 农业循环经济及其发展机制的内涵
1.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它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程度来提高农业经营的资源生产率,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目标。它是在整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与低耗运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它的本质经济特征在于节约农业资源的使用、实现农业废弃物减排甚至零排放、延伸农业产业链闭环。
1.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解决循环经济的机制问题,因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能有效调节农业经济参与主体行为的科学机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运用循环经济理念,通过降低物质与资源投入量、废弃物产出量,提高农业经济各组成部分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赢。
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自然资源存量不足,利用率低下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说明,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气候和生物等资源。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依旧薄弱,对先天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农业生产的弱质性与高风险性并存。一方面,耕地资源持续减少、耕地总体质量不高。我国现有耕地多为山地、旱地和丘陵,其中的80%均是中低产地,优质耕地仅占20%,单产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2/3。耕地资源大多集中在中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区,分布很不均衡。随着我国人口、建设用地增加等人为因素和土地沙漠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耕地资源将会日益稀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另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水资源总量丰富而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的贫水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大约占国土面积的1/3。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性与结构性缺水严重,有16个省(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低于联合国标准值1700m3,尤其是农业耗水量很大的北方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有些地区的水资源浪费率甚至高达60~80%。
2.2 “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依旧滞后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实行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与习惯依旧占主导地位,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广度与深度还远远不够,生产力低下。据国际年鉴统计,我国每千人拥有收割机1台,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8%。
农村、农民发展中持续退化。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农民的就业环境得到改善,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民的市场化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持续低下不仅仅制约了消费,更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进而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3 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资源存量不足、环境承载力及其脆弱。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农村垃圾等,使许多有害及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土壤质量退化,水系统和空气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增加,导致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受到双重威胁。另一方面,工业企业污染物的超标准排放,导致环境超负荷,引起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
2.4 农民综合素养不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养普遍较低,特别是西部和边远地区。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迫切希望提高收入的需求,使大批年輕、有知识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弱妇孺务农,导致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下降。
另外,我国政府向农业生产投入的科技服务、资金和人力资源依旧有限,涉农项目的财政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尚不到位,农业循环技术研发滞后,也没有形成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技术保障体系和系统性的法律法规支持。
3 优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创新对策
3.1 积极协调各微观主体的关系
要想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序发展,就需明确各微观主体的地位。①进一步发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水平。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决策权来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政策支持与法律支持,基于各参与主体利益的角度来平衡市场规律和政府职能,积极鼓励其他主体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②积极调动涉农企业与农户的参与度。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直接微观参与主体,涉农企业与农户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决定因素,尤其是一些龙头农企、明星农企。③强化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能和中介组织的辅助作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公众要发挥其良好的辅助和监督作用。可以通过成立中介组织来实现农企、农户与市场的接轨,提升微观主体的市场化程度,更好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2 积极采用激励与约束双重手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不能仅依靠自身内力来实现,还需运用激励与约束的方式促进其有序发展。①提高经济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效率。积极发挥财政与税收政策对微观主体的调控作用,加大对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的财政资金支持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参与主体采取有针对性的财政贴息、亏损补贴、物价补贴等的力度,还可通过税收减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源的消耗与浪费,进一步优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与消费方式。②强化法律法规的激励与约束效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与权威性,能有效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权力与义务,推动发展机制的建立。
3.3 采取多种措施有效保障发展机制的良性运行
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功能。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提高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能力,实现农业资源的减量使用、循环再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生产效率。②加快制定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合理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更好的协调微观参与主体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③提升全民的循环经济发展观念。政府行政部门要深入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原理和重要性,让农企与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和技术。④加大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的科研资金投入,加强农企、农户与高校、科研院校的联合,加大对农企与农户的科技培训,建立农业循环产业链等绿色技术体系。
4 结 语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建立并不断优化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要积极创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公众自觉参与、市场有效驱动、政府大力推进”的科学机制,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晓瑞.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河南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6).
[2]周 柳.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实证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6(09).
[3]杨印生,程 昀,郭长青.基于矩阵型网络DEA模型的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绩效评价[J].税务与经济,2014(01).
收稿日期:201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