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低电压产生原因与综合治理研究
2018-10-21万明聪
摘 要:针对配电网低电压问题,在明确配电网低电压管理和技术层面上的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治理措施,为保证供配电质量提供有效方法,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配电网;低电压;产生原因;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1-0098-02
配电网尤其是农村配电网,常因各项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低电压问题,导致家用电器无法正常使用,对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低压电问题治理是当前配电网管理重要内容,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1 配电网低电压产生原因
1.1 管理层面
1.1.1 运维管理粗放
供电设备没有健全的台账,或未能及时更新,设备及网架的资料缺乏。营销数据、配电数据与调度数据未能实现共享,用户与配变、线路之间未能建立可靠联调管理,无法根据季节性特征,对配变分接头具体位置进行正确调整,或投切相应的补偿设备,现有管理人员不能掌握设备实际运行情况,对于已经损坏和存在缺陷的设备,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1]。
1.1.2 营销管理问题
部分地区的报装接点管理十分松散,有大负荷直接接在公用配变上的情况,导致配变因为过负荷而产生低电压;管理人员对辖区内的单相用户,没有均衡的进行分配接入,加之用电负荷实际分布往往不均,导致低压侧的用电存在三相不平衡问题,使重载相上的后段用户,其电压明显降低。业扩报装管理不规范,盲目新装,导致负荷增加。
1.1.3 电压监测不到位
根据电压监测点基本配置要求,一百台配变采用一个监测点。在农村,用户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其电压监测很难做到全面到位;部分监测点没有代表性,根据现有的监测数据很难掌握实际电压情况,判断电压质量;台区监测、信息采集与数据质量等往往参差不齐,且可用率相对较低,采用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低电压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困难。
1.1.4 需求侧管理不全面
用户用电性质的分析掌握不够全面,负荷发展缺乏预见性,进入高峰负荷段时,会使配变处在过负荷状态,无法得到准确监测与有效的处理;用电基础知识宣传力度不足,很多用户的线路没有根据负荷增长趋势进行升级改造,导致长时间处在超限状态,加快线路老化,降低电压,导致很多家用電器难以正常使用;季节性负荷没有相应的调峰措施;缺乏错峰用电宣传与正确引导,导致负荷极为集中,无法对负荷进行及时有效的转换,导致电压降低[2]。
1.2 技术层面
1.2.1 供电能力不足
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用电负荷相对较小,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对变电站的布置往往不足,且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在配变的布点与线径配置方面仅凭经验,无法对电压降落情况进行校验。部分新建配电台区在设计过程中超过了合理的传输距离,加之配变容量无法满足要求,使供电半径相对较大。
1.2.2 电压调控能力不足
未进行改造处置的变电站,无载调压主变仍占据很大的比例,在高峰时难以使电压质量满足要求;长时间存在低电压缺陷的线路,没有安装调压设备。对于配变,以无载调压为主,其调压范围不超过±5%,由于配变需要在停电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调压,所以仅能完成季节性调整,如果配电台区存在日负荷波动问题,则根本不能满足实际调压要求[3]。
1.2.3 无功补偿缺乏
用电负荷不仅存在一定季节性,而且还会在不同的时段产生波动,在高峰时段,基本处在满载状态,甚至过载,而在低谷时段,则为空载,这就对无功补偿提供了很高的要求。而在农村,其无功电源的建设相对滞后,在无功补偿方面严重不足。很多地区仅按照现行标准进行容量配置,导致装置实际投运率及可用率相对较低,末端的无功补偿不足,导致电网产生较大的损耗,最终引起电压降落。
1.2.4 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较低
现有的在线监测设备还很少,相关通信网的建设严重滞后,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现有监测与可控设备以就地型与分散型为主,难以准确掌握实际的低电压状态,明确其产生原因,对后续调整和管理造成影响。
2 配电网低电压综合治理
配电网低电压产生原因和综合治理手段如图1所示。
2.1 管理措施
2.1.1 加强需求管理
通过对报装接电管理及营销数据分析等的加强,明确装接容量,于营销业务系统当中准确注明单相用户对应的相别,对分相用电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加强现场测量,对相别进行及时的调整,避免不平衡。通过用电信息实时采集系统的大力建设,收集用电数据,同时对负荷特性予以深入分析,为后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等提供可靠依据。针对难以进行改造的台区,应进行错峰管理,积极引导错峰用电[4]。
2.1.2 做好运维管理
构建完善的台账信息,遵照现行管理制度,对现有无功设备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处理,保证其可用率与完好率。根据不同的时段与季节,确定相应的协调控制措施,明确配变分接具体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对无功设备进行投退。
2.1.3 构建完善的监测网络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及其管理平台,对仍未普及应用智能系统的地区,应增加监测点的数量,对监测仪进行定期维护与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以低压用户的电压波动情况为依据,开展普查工作,辅以抽查,对低电压的处理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处理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同时,做好低电压客户服务工作,提前告知并安抚,避免用户因低电压产生损失。
2.2 技术措施
2.2.1 采用优化控制技术
(1)无功优化控制
根据变电站、线路、台区的设备情况,通过对自动控制、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无功协调能力,保证最终的控制效果。采用无功优化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网络实际损耗、保证电压质量的合格率,对提高电能质量有重要现实意义。
(2)有载调压
有载调压主要包括有载调压主变、线路自动调压装置、有载调压配变与自动补偿装置,借助智能控制,对输出电压是否和基准相同予以判断,若超过允许范围,且维持一定时间,则对有载分接开关进行控制,实现输出电压的有效调节;对于自动补偿装置,它能和线路直接串联,通过对电网电压的自动跟踪对升压幅度进行调节,使电压质量满足要求[5]。
(3)在线换相
配电台区中配置一定数量的自动换相,利用综合控制终端对三相电流进行动态监测,并完成分析、判断和计算,给出优化控制指令,根据设定的程序完成换相,在带载的条件下对用电负荷进行相序调整,避免因为三相不平衡而产生低电压。
2.2.2 采用建设模式技术
(1)单三相混合供电
对于不同的区块划分、用电性质及负荷大小,供电区域中使用单相和三相混合的方式进行配电,确保中压线路可以深入到负荷中心,以免低压线路造成过大的综合损耗。
(2)35kV配电模式
包括35kV线路轻型化和35-0.4kV变配电集成化设计2部分。根据现行标准对线路进行优化设计,减少成本,保证远距离供电质量。通过集成化设计,降低变配电方面的成本造价,使供电可靠性及质量均得以有效保证[6]。
(3)智能化配电台区
在配变到用户之间的区域,通过对一系列智能设备的应用,加之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使供用电能够实现综合监控和管理,同时为后续的互动化、信息化与自动化奠定良好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配电网低电压属于综合性问题,且具有一定动态性,应进行跟踪监测与统计分析,保证应对处理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應根据低电压具体产生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理,坚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入手,保证治理效果,从根本上杜绝低电压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忠会,曾如霞,赖飞屹.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村配电网低电压治理[J].广东电力,2017,30(09):111~117.
[2]刘明忠,洪 扬,刘佳钰.基于Open DSS的配电网低电压问题治理优化策略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7,33(07):64~72.
[3]方建亮,郑建锋,谢颖捷.配电网低电压治理方案优选模型研究及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03):145~148.
[4]李其伟,王训杰,陈文学.浅析农村配电网“低电压”问题及治理措施[J].工业技术创新,2016,03(04):628~631.
[5]沈 煜,程建翼,杨志淳.湖北省农村配电网低电压治理实例[J].供用电,2016,33(07):13~17+7.
[6]孟祥萍,片兆宇,张龙斌.基于母线间脆弱信息协调的配电网低电压风险评估[J].电网技术,2012,36(07):219~223.
收稿日期:2018-6-11
作者简介:万明聪(1986-),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供电所规范化管理、配电运维、变电运行、客户服务等方面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