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oogle Earth软件与地理模型结合的教学探究

2018-10-21周春南

科技信息·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阶梯调动积极性

周春南

摘要:一节地理课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除了运用传统的地理模型与课件结合教学外,恰当地运用Google Earth软件。动静结合会让教学更有效。本文结合课例就Google Earth软件与地理模型结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理模型;Google Earth软件;动静结合

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思路

一节地理课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地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在于能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选取符合其认知水平并能调动学生已学知识来理解新知识,若用过难过乏的知识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要借助一些教具,以往在与学生一起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是我多数都是运用传统的方式来教学,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于是我想尝试把Google Earth软件引入教学的环节,让学生能动态地体验中国的地形地势。

二、实施的过程

(一)第一次实施时:只用Google Earth软件引入讲解

课室的屏幕上,一个蓝色地球由小变大飞驰而来,同学们都惊呼起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正在进行,内容是《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Google Earth地球。俯瞰地球上的中国大地,同学们能不能概括出中国的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分几级阶梯?”我引导着,学生们大多都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看到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学着,我的内心非常激动。

“到底中国的地势特征是不是像同学们所概括的那样: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状分布呢,让我们一起前往实地求证一下。”我说完,点击鼠标,一瞬间我们就来到了黄海之滨的华北平原上。“它位于我国的第三阶梯。华北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中海拔最低的平原,大家看,现在鼠标所滑动到的这个地方海拔只有几米。”

我一边用鼠标在华北平原上滑动着,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屏幕右下方海拔数字的变化。“我们漫步在36°N的中国太空上,一路向西,飞越了华北平原之后,我们就来到了太行山山脉,翻越了太行山就是位于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从东到西跨越太行山时,实时所呈现的海拔已经从500米以下陡然上升到了1000-2000米了?很显然太行山脉就是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山。”我说着,大家也点头说是。

我又接着介绍:“我们还可以通过Google Earth软件菜单功能,呈现东南-西北方向垂直于太行山的剖面图。该图更加直观地证实了,太行山就是两个阶梯的分界线。”“真是哦!”学生们都惊疑地说。

我继续引导:“我们放眼俯瞰黄土高原,呈现在眼前的是千沟万壑的景象。继续向西前行,我们来到了祁连山脉的东南端,越过祁连山,大家有没有发现,海拔从1000-2000米陡然上升至4000米以上?”同学们也注意到了。这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是什么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学生们纷纷回答。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第一阶梯上,被誉为‘世界屋脊。同学们仔细看:这里冰川广布,河湖纵横,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我说,“从海拔的变化我们同样看出:祁连山脉也是一座界山。而且,它是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界山”大家也不约而同地表示同意。“从Google Earth软件菜单功能所呈现的东北-西南方向的垂直于祁连山剖面图来看,大家能不能判断出祁连山就是两个阶梯的分界线呢?”我问着,大家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再回到我们最初谈论的话题:实地求证中国的地势特征。”我一边说,一边通过Google Earth软件菜单功能,将我国36°N纬线的实时剖面图呈现给同学们。“从剖面图看,我们可以直观地得出什么结论?”“哇,真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呢!”学生们纷纷说。“这也印证了大家先前的判断是正确的。”我总结道。

“下面,请同学们照着老师的样子,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尝试在Google Earth地球上实地求证:沿32°N纬线的中国地势特征也是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状分布。那个小组自告奋勇来挑战?”“老师老师,我们组!”“老师,我们会!”“老师,让我们来!”学生们积极踊跃……

最终,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在学生们的喜悦和收获中落下了帷幕。

(二)对第一次实施的追因诊断

这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不仅让我收获了欣慰和喜悦,也让我陷入了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以前課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偏差的状况?而Google Earth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魔力”又在哪里?通过追因,我把优势归纳如下:

1.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基础知识不太扎实的学生,有些还会厌学,对地理学习感觉难以理解“学困生”数量约占一半以上。因为基础差,难以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2.学生当中不乏一大批玩游戏高手,这当中就有不少是地理“学困生”。他们不仅空间想象力超强,而且有很强的猎奇心理。Google Earth软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新颖,吸引了这部分学生的眼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将那些“游戏高手”们超强的猎奇心理和空间想象力极大地发挥出来。

3.参照Google Earth所显示的图像,学生们大多都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Google Earth软件呈现的直观性,使地理学习变得轻松高效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吾听吾忘,吾看吾记,吾做吾懂”。借助 Google Earth软件,学生可以亲身探索,既让复杂难懂的地理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学生体会到地理课学习的乐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又让知识记忆更加牢固,使学生模拟探索大自然的活动成为了现实,学到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当然,反思过后,我也同样发现单纯用Google Earth软件的弊端,具体分析如下:

1.Google Earth软件尽管功能强大,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不可替代传统的板书和课件演示。它虽然在地形地势的表现上很直观,却不能抽象出总结性的知识点让学生们记住并运用于考试当中。而且,每个场景都是图像,在短短的40分钟里,一个个场景就像过眼云烟一般,学生只可眼观而不可记录,遗忘率较高,这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课堂还是应该以课件和板书为主,作为展示抽象总结性知识点的平台,而Google Earth则负责重点难点的直观性展示。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2.Google Earth的出现,使学生有了久违的新鲜感,但这只是暂时的。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Google Earth的新鲜感渐渐褪去,出现“审美疲劳”甚至抵触情绪,可能又会回到当初那个沉闷的课堂,陷入重蹈覆辙的危险。

因此如何持续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新鲜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呢,第二节我增加了把地理模型引入课堂作为巩固复习的环节。

(三)第二次实施时:把地理模型引入进行巩固复习的环节

在第二个班的教学时,结合第一个般出现的问题,我增加了把地理模型引入课堂作为巩固复习的环节。也就是在运用Google Earth便引导边学习完之后,我及时地归纳和总结,然后用以往师兄师姐们自己制作的中国立体地理模型(如右图),运用这个模型检测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学生看到这些模型时,学生都情不自禁的兴奋,这时我就及时跟学生一起巩固之前所学,学生都很感兴趣的,我还引导学生把动态的画面与静态的地理模型结合起来对比,学生都觉得收获很大,我也觉得教学效果不错。

三、实践后的反思:

通过两节课的对比,我深深地觉得:一节地理课是否吸引学生的眼球,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地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在于是否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是否符合其认知水平和是否能调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过难、枯燥乏味的知识和讲解没有市场。

本节课之所以成功,是运用了Google Earth软件。它的新颖、直观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且,该软件强大的功能(如:呈现海拔、地势等方面)可以把原本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感性、简单、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自己可以通过亲自操作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容易理解,在结合地理模型的巩固复习,让这部分知识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和巩固复习,会记忆得更为牢固,使教学变得更有效。

本节课由于设备数量有限,不能让每個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亲自实践,一部分同学仍未有机会亲自操作获得知识,降低了教学的效果,有些遗憾。但可喜的是,我发现Google Earth还有很多我没有尝试过的其他的功能,其中相当一部分对教学很有用处。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关地理和教学的软件,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新意。因此,能否继续开发Google Earth的其他强大功能,以及能否创新性地运用新一代的地理教学软件,也是我能否延续将Google Earth引入课堂所获成功的关键,我将继续努力。

基金项目: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地理模型进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立项号:2012ZJK027)与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理模型制作》校本教材编写与实施的研究》(立项号:2013B07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阶梯调动积极性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常识:斜坡与阶梯
数独驾到
响鼓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爬阶梯
艺术创意阶梯
某新官上任三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