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2018-10-21张敬卓

大东方 2018年7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摘 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学生生命的教育,也是关系着民族振兴与发展的教育。音乐是一种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特征的艺术,把音乐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将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教学;融合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笔者多年来,一直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音乐教学融合的背景

健康的意义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大多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使得过重的学习压力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我们的中小学生又大多数是家庭的独生子女,这样更容易导致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情况地发生,这将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未来产生及其不良的影响。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了题为《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报告中说在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另据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这些可怕的学生自杀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事实上,早在1999年国家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音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效应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也是人们进行情感表现与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关于音乐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记载。如《礼记·乐记》中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把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认为乐调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互相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只有情惑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已有的领域。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通过音响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焕发出精神世界的联想,产生种种情感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吉尔曼等通过音乐作为一种干预手段进行的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很好地缓解特殊家庭子女的焦虑和抑郁,且这种效果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三、音乐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它的表现将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呢?

1.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我们知道,音乐课程的价值所在有很多方面,但它的核心价值应是审美体验,这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当然这种美育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文化积累和历史的内涵。比如,我们在教学中欣赏歌曲《飞得更高》时,就很容易给学生带入到一种境界,仿佛是自己正漫步在一片辽阔的旷野,令人心生呼啸,想要去飞,想要飞得更高的愿望。通过歌曲让我们懂得了,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确立高飞的愿望,积攒更多的能量和足够的耐心,来寻找机会超越自己。

2.音乐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缓解压力,释放不良情绪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音乐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多重感官体验,优美的音乐产生的各种频率的音波,刺激着人体的各个器官,并使得人体各个器官的波动频率,和音乐频率保持着相对一致的共振。这样,处于紊乱状态的各器官就会得到很好地改善。而且,音乐还可以促进人体分泌系统的调节,改善人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等,从而使人的情绪得到明显的调节,人的压力得到相对的缓解,让人能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当然,音乐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来说,选择能使人放松的音乐要以节奏变化平稳,速度小于心跳的乐曲为主,器乐作品主要以弦乐类、钢琴曲等为宜。实际上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已经被引入到了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成为了一种疗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3.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独立与合作意识,增强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独立性差,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没有同龄亲人,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明显的怯懦、脆弱、逆反与任性;自尊心比较强,很难接受他人的批评。这些心理问题虽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但总体来说,还是因为缺乏人际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适时的加入才艺展示环节,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类别的心理问题。比如在课堂中适时地找学生起来演唱歌曲,演唱尤其是独唱,它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学生在獨立演唱的过程中,自信心就会得到提高,独立意识也在悄悄的形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独立的意义,形成独立的能力。此外,齐唱、合唱、合奏、配乐朗诵等,需要学生必须自觉保持统一要求、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音乐实质上是一种美的体验过程,它有着不可想象的强大力量。将音乐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地融合,它不仅能够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滋润学生的心灵,还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人际障碍,推动人与人之间关系趋向和谐与优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个性的完整。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与时俱进并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努力实现本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曹理等著.《音乐学习和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

[2]张前等著.《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

[3]曾美英等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作者简介

张敬卓,(1978-),男,汉族,安徽蚌埠人,本科学历,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第一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音乐与心理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