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儿戏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传承
2018-10-21黄燕兰
黄燕兰
摘要:梧州作为具有数千年建城史的城市,在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剧种。笔者对梧州市辖的苍梧县、龙圩区鹿儿戏的现状进行描述的同时,提出了保护鹿儿戏的原则与对策。
关键词:鹿儿戏;现状;保护;原则
一、鹿儿戏的现状
(一)剧种、剧团生存现状堪忧
本次普查发现,大量鹿儿戏剧团断层严重,解放初期,苍梧县、龙圩区境内曾出现过村村有剧团的文化繁荣景象,包含了粤剧、采茶戏、鹿儿戏、彩调剧共4个剧种。目前能坚持有正常演出的剧团,仅约15支,能演出的剧种多为采茶戏、鹿儿戏,其中鹿儿戏在龙圩区4镇存在稍多,有约10支剧团能演出鹿儿戏,而苍梧县的9个乡镇仅有2支剧团能演出鹿儿戏,现状堪忧。
(二)观众趋于老龄化
调查发现,鹿儿戏表演在苍梧县、龙圩区的农村仍然有一定的观众群体,但主要以留守的中老年人、儿童为主,青壮年因为外出务工接受了较多现代快餐式文化,对鹿儿戏表演已无多大兴趣。
(三)鹿儿戏的演出场次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调查还发现,当前鹿儿戏演出的总场次和节目数量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有部分村落的传统节庆想邀请鹿儿戏剧团表演,但因剧团数量有限,演出需求相对更多,部分村想请团队表演,但剧团档期较满,无法安排。
(四)现代快餐式文化的冲击严重是鹿儿戏再现辉煌的最大阻碍
戏曲基础知识普及不够,了解途径少,剧目陈旧,缺乏创新,无新编剧目,剧本创作人员缺乏等现状如无改变,受众市场会继续萎缩。
二、鹿儿戏的文化保护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保护鹿儿戏,关键是保护其生存环境,从整体上加以认识、进行关注和保护,既要保护剧种本身,也要保护它的生存土壤;既要重视鹿儿戏的过去,也要关注它的现在、发展;既要重视鹿儿戏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又要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利益诉求。
(二)活态性原则
鹿儿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它更注重的是技能和知识的传承。现存的鹿儿戏文化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这也注定它处在不停息的变化之中。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造就了鹿儿戏的活态性特征。
(三)发展性原则
有组织地传承、创新是保护的支撑点。传承,是对传统艺术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创新就是开拓性地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时间的推移,鹿儿戏不但要以新的内容和更加完善的形式来展现,而且,越是与时代同步,有鲜明的时代感,其生命力、感染力就越强。
(四)人本性原则
鹿儿戏保护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建立传承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公约》中明确强调:要努力确保创造、保养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
(五)保护与教育并重的原则
要通过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地方戏曲剧种特别是鹿儿戏对本地方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互补性的意义,正确判断鹿儿戏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认识鹿儿戏保护的重要性,形成保护鹿儿戏的自发自主的积极态度,养成保护鹿儿戏的得当行为模式。
(六)兼容原则
对于鹿儿戏文化多层次的复杂群落需要分析鉴别,区别对待,这就是一种兼容的原则。既不能把适用于大多数剧种的规律强加到鹿儿戏上,也不能把某些特殊经验、特殊途径无限制扩大,从而否定带有更大普遍性的主要艺术特征。
三、启示与对策
(一)培育精品鹿儿戏剧目
要使市场真正繁荣并健康发展,有两个方面需要把握,一是提供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二是提供精品,培育鹿儿戏演出市场,打造鹿儿戏精品剧目。这两点,前者是短线的、立竿见影的,而后者才是长远的,是培育良性民间文化消费市场的关键。从调研结果来看,建设一支既有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又有时代特征的鹿儿戏创作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二)鹿儿戏表现形式推陈出新
一是可以把觀众变成剧中人,缩短与观众之间的显示距离,甚至可以让演员在台下看、观众在台上演,互相感染,双向互动。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元素,以不违背民间戏曲规律的原则为尺度,使戏曲音乐在新的高度上“返本还源”,回归“曲”的初衷,显出“曲”的真容。三是表演中科学地引入舞台音响、灯光及电脑字幕等现代技术,营造富有时代感、空间感、亲切感的演出氛围。
(三)为鹿儿戏传播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创新鹿儿戏的传播方式,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声像传播技术。事实上,正是因为现代化的大众传媒的出现改写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冲击了以舞台表演为主的鹿儿戏。如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能满足戏曲唱、念、做、打等基本要素传递的电影、电视和互联网,成为让鹿儿戏焕发活力的关键。
(四)培育一批优秀的民间艺人
鹿儿戏的口口相传等特性,使得优秀的艺人对鹿儿戏的影响和作用十分巨大,培育一批优秀的鹿儿戏民间艺人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邹元江.关于濒危戏曲剧种的地方保护法规构建问题[J].艺术百家,2015,31(03):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