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

2018-10-21张艳杰孙为民孙涛王晶

乡村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黄萎病发病规律向日葵

张艳杰 孙为民 孙涛 王晶

[摘 要] 向日葵黄萎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向日葵健康生长的疾病,目前我国对于该病病菌和发病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且现有防治方法的防治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结合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病症状,探究其发病规律及有效的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向日葵;黄萎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6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07-99-2

向日葵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而且向日葵对土地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具有耐盐碱、抗干旱、对土肥要求比较低等优点[1]。尽管目前我国向日葵的种植面积连年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向日葵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向日葵黄萎病危害比较大,存在产量低、含油量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向日葵的质量和品质以及向日葵产业的发展。

1 向日葵黄萎病发病症状

向日葵黄萎病会出现在向日葵的各个生长时期,一般幼苗期发病不是很明显,成株期发病比较明显。通常从开花期开始显现症状,在之后的生长期随着温度的不断变化。黄萎病的症状表现为刚开始是植株的底层叶片或叶尖组织膨胀、失调等,随后叶片中部组织呈不规则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片颜色慢慢发生变化,由浅绿色慢慢变黄,再继续变成褐色,此时病情是由下向上发展,最后导致整株死亡。研究人员对死亡植株进行解剖发现,向日葵秆部的维管束没有发生颜色变化,发病重的植株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死亡,中位叶呈斑驳状,严重的在开花前就已经枯死,湿度较大时导致叶两面及茎部产生白霉[2]。

2 向日葵黄萎病发病规律

2.1 发病病因

向日葵黄萎病的致病病菌为大丽轮枝菌,其菌丝体呈白色,呈轮状分支,轮状顶端着生圆形分生孢子。大丽轮枝不仅容易侵害向日葵,还对芝麻、棉花、番茄等蔬菜作物和大田作物有影响。黄萎病主要是以毒害寄主植物细胞和导致堵塞2种方式致病,其病原菌在进入寄主后,刺激紧邻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导致导管阻塞,阻碍植株体内养分和水分的运转,此时孢子和菌丝在植物导管中大量繁殖,形成糖蛋白毒素来侵害植株[3]。

2.2 散播路径和发病条件

向日葵黄萎病的传播介质是土,其是由真菌引起的土传染病害,病原菌可以在种子、土壤及植株残体中存活,且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但是种子中的病菌只能存活在果皮上。如果遇到排水不好的低洼地或接连耕种多年的连茬地,遇到种植密度过大以及成株时期低温多雨的情况,黄萎病的发病概率会更大。其病菌可从植株的幼根或伤口直接进入,开始在叶片上由下至上慢慢显现,通常温度为10~30 ℃均有发病的可能,最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3 ℃。

3 向日葵黄萎病的防治措施

3.1 采用抗病品种

为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应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向日葵品种进行种植。目前,研究人员通过杂交和侧交的方法培育除了抗黄萎病的向日葵新品种,市面上抗黄萎病的向日葵品种主要有JK601、JK102和JK103等。

3.2 化学防治

3.2.1 叶面喷洒。在向日葵黄萎病发病初期,应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猛锌等,喷洒叶面进行防治。

3.2.2 拌种。拌种是利用药物对种子进行搅拌或浸泡的方式,可用80%抗菌剂402乳油1 000倍液浸泡种子3 h,浸泡后晾干播种。也可使用50%多菌灵进行拌种,通常按种子质量的5%进行搅拌。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当前防治向日葵黄萎病的一种理想方式。相对于农药等化学防治方式,采用生物防治可以有效降低在黄萎病防治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有效避免对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隐患。生物防治本质上符合我国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的发展理念。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向日葵開花盛期至收获前期,可以使用从土壤中筛选出来的拮抗微生物盾壳霉和枯草芽孢杆菌粉剂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可以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荧光假单胞菌对向日葵黄萎病病菌大丽轮枝菌有较为明显的拮抗作用。

3.4 综合防治

首先,选择高质量的抗病种子,通过精心管理,保证向日葵的生长环境安全健康,能够提高向日葵的抗病能力。其次,加强田间管理。例如,通过翻耕土地,减少越冬菌源等,降低向日葵的发病率;在向日葵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对于秋收后的病残体,应及时进行清除并做到妥善处理;采取轮作种植方式,提高土壤的肥力,有效降低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病概率。

4 结语

向日葵黄萎病是影响我国向日葵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对向日葵黄萎病进行科学研究并加以有效防治,对于保证种植人员的经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生物防治理念逐渐应用到实际种植管理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这种防治理念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会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统国,王曙文,李晓伟,等.向日葵黄萎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7(4):100-103.

[2]杨涛,侯东生,吴群华,等.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2015(2):27-28.

[3]曹雄,李小娟,周洪友,等.浇水频率对向日葵黄萎病严重度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6-38.

猜你喜欢

黄萎病发病规律向日葵
蒜芥茄SsWRKY1基因克隆及黄萎病病原菌胁迫下表达分析
向日葵
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生物菌研究浅述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攻克棉花“癌症”
向日葵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
超级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