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成就了我的人生
2018-10-21吴长青
吴长青
在我少年时期的阅读经历中,中国传统的演义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我们那时候阅读的选择性是非常窄的,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新潮的书,但是,传统演义小说铺天盖地,类似今天的网络文学一样。也就是说,我的阅读启蒙是通过阅读大量中国古典的通俗小说来完成的。后来,有了收音机,听评书一度成为我的喜好,我那时也模仿过刘兰芳和单田芳老师的评书。也因为这样的经历,我的第一篇发表的作品也是发表在广播里。这是也是我的文学最初启蒙。
我真正走上文学之路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学校的图书馆我慢慢地接触到大量的中外现代文学作品。那时我有个剪报的习惯,因为没有复印机,遇到喜爱的文章都是用笔摘抄到“剪报簿”上。我的高中时代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本“摘抄簿”和“剪报簿”。至今还存放在我老家的旧柜子里。如今,它们已发黄甚至纸张都变脆了,但每次翻看它们,我就会想起那些年我的阅读经历。
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因此有机会系统性地学习中外文学作家作品,包括文学理论。我利用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一面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同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这个阶段的阅读,我基本是循着经典作家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特别是后来认识了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孙绍振老师,我经常会把在阅读中遇到的难解的问题向他请教。他教给我一套解读文学的方法——还原法。使得我茅塞顿开,很多问题一下子都明白了。这使我懂得,专业阅读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当然,对于创作而言,那一定需要大量的阅读,因为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才会明白,好作品是什么样子的。通过阅读才能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鉴赏辨别能力,又何谈创作与研究?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华”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人的颜值,而是指一个人的修养。说到底,人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人生里想要获得更多的经验,需要在广阔无边的世界里吸收与补充养分。阅读则是一種最重要的给养方式。
工作后,我做过期刊编辑,当时我创刊一本职业教育方面的月刊。我没有职业教育背景,为了能把这本杂志做好,我除了向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多多讨教之外,就是通过阅读大量职业教育方面的报刊、专著,补上自己的短板。事实上,这样的路径是管用的。人类的很多经验是共通的,而这些经验很多都潜藏在典籍中,通过阅读可以参悟到其中的奥秘。
后来我有机会从事文学评论工作,在我看来文学评论是一门学问,检验一个批评家的水准不仅看他的理论功底,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文学评论某种意义是一个人阅读的集大成,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体验而去鉴赏品评一部作品也是令人生疑的。批评家需要具备超出常人的阅读体验,知晓作者的创作思路,恰如其分地说出作品的妙处与不足,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因此,我不仅大量阅读文学理论书籍,还读评论的评论等。
做了网站的编辑之后,这些阅读经验依然有用。海量的网文有时根本读不过来,这时候就有选择性地读。相较于人类的长河,经典作品历经岁月的淘洗,那些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常读常新,是可以抗衡时间的磨砺的。所以,我认为网络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两者之间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下,对网络阅读持偏见的人也大有人在,这更促使我们要写出优秀的作品,作为数字出版的编辑要把好关,自觉抵制不良作品上线,严格编审制度,不给庸俗作品有可乘之机,危害网络阅读。因此,判断一个网络编辑的素养和职业能力,阅读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项。任何一个年轻的元素都可以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获得,而这些共同的经验就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典籍里,聪明人可以通过阅读体验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些间接经验。
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民族,没有一个不爱阅读的。即使不从事文字工作,阅读也是一个人终生必备的体验。这是文明社会的底线。诸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如果把阅读看作一件无比重要的事,那么这个人或者这个民族无疑是优秀的。
如今,我的阅读也是广泛而全面的,新媒体阅读占据了我的大量时间。我想在网络信息时代,充分将新媒体阅读与传统阅读进行有机结合,既解决了图书资料的携带不方便,又实现了远程检索数据库的综合运用。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福音。作为新时代的阅读者,我们理应充分运用好这个资源,在提倡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今天,意义更加不同凡响。
阅读成就了我的人生。同样,我的人生也将阅读作为一种信仰,让我的生命有了意义。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爱读文学网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