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插嘴”
2018-10-21徐争光
徐争光
现象: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意在引起全班同学思考,可是总有那么个别学生还未待其他学生思考,便不分对错快一拍喊出答案,全班同学也点头附和。如此“插嘴”该怎么办呢?如果用严肃甚至刻板的态度明令禁止学生的这种行为,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默许这样的行为,其他同学不假思索的附和,老师的问题还有思考的空间吗?
分析:
1.插嘴是学生认真听课的表现
课堂上不乏昏昏欲睡、做小动作、“人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当老师提问到这些学生时,他们往往沉默不语或者张冠李戴,他们可能“插嘴”吗?不可能!可知“插嘴”是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表现,不管学生的“插嘴”是善意的补充,还是带有一些恶意的捣乱,至少说明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地,只是通过一种异样的途径表现出来。
2.插嘴是学生思维敏捷的表现
插嘴的学生大多反应灵敏,思考问题的深度较好,但广度不够,自控力较差,往往是听到问题后,答案刚想到点眉目,就迫不及待地喊出来,根本没有完整地表达出来,另外,有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会突然闪现灵感,并且不顾一切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3.插嘴是学生表现欲强的表现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提出、回答问题的机会也不可能是均衡的,所以部分同学的表现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情急之下,就只能“一吐为快”来满足自己表现的需求了。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关注,有的学生通过插嘴引起“轰动效应”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我们应当予以理解。当然,对于恶意的插嘴,我们必须批评教育。
策略:
1.卸下包袱,用心倾听
时间不足是老师讨厌插嘴或草率应对的原因之一。一节课只有45分钟,又有预设的教学任务,如果再遇到一两个“插”出的问题,插嘴的学生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说清楚,老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便没有耐心去听听孩子到底在说什么、想什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当学生有想法、有问题时,我们不妨卸下时间的包袱,放缓教学的进度,耐心听听他们的想法。一节数学公开课上,教师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目是小明和小红两人同时出发,他们相向而行,距离100km,小明的速度是6km/h,小红的速度是4km/h,小明带了一条狗,狗的速度是10km/h,狗与小明一同出发,碰到小红就掉头往小明这边跑,碰到小明又往小红这边跑,直到两人相遇,问这只狗一个跑了多少千米?大家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两人行走时间与狗一样”,有的说:“不列方程也能求出是答案是100km”,老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时,一位男生说:“错了,错了”。老师先是一愣继而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呢?”男生说:“狗连续跑10个小时不休息,不吃不喝,会累死的,小明与小红也是一样,你平时不是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吗?”教室里哄堂大笑,老师微笑着说:“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非常棒!”男孩高兴地笑了。正是这位教师真诚的倾听使这个男孩敢于说出真实的想法。
2.精心准备,充分预设
教学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预设问题及答案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构思、去思考,以学生为本。这样,在学生插嘴时,才能“有备”而来,及时有效地应对。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过程中,让学生計算-9-9-9-6-9-9-9是多少?还没写完,有位学生说:“简单,一步一步连算就行了”。我没有评判,思考了一下,这时,有的学生举手回答到:“可以简单处理6×(-9)-6”,有的学生说:“7×(-9)+3”,我点了点头问:“还有吗?你们看我这样处理这么样?”(-9-1)+(-9-1)+(-9-1)+(-9-1)+(-9-1)+(-9-1),通过观察敏锐的看出一个实际不存在的6个单位-1,这时,课堂上发出热烈的掌声。
3.积极调控,随机应变
很多时候,学生的奇特想法出乎我们的意料,这种“插嘴”将直接考验教师调控水平和应变能力,是对我们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挑战。如果应对得当,学生“插嘴”现象将成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有益资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本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在有理数运算过程中让学生计算[12×3]与[12]-[13],[1n×(n+1)]与[1n]-[1n+1]后,让学生计算[11×2]+[12×3]+[13×4]+…+[1n(n+1)]学生很快计算出来了,我随手又写了一个[11×3]+[13×5]+…+[12017×2019],有位同学不加思索,说这个好做,和刚才一样,结果是1-[13]+[13]-[15]+…+[20172019]=1-[12019]=[21082019],我没有指出是对还是错,怕影响其他同学思考,我让他在黑板上写出过程后,大家一看噢1-[13]≠[11×3]而应该再×[12],结果是[12][×][20082019]=[10092019]。接着提醒大家相似不一定相等,以后遇到后,要多观察,这样就不会造成错误的尴尬,又能正确的算出结果。
教学插嘴不可鼓励但也无可非议。我想,只要我们耐心倾听、冷静分析、合理引导,“插嘴”也会成为课堂的“和,谐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