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623井区东营组勘探部署研究
2018-10-21白雪松
白雪松
摘 要:一直以来兴马地区在本身地质特征复杂的前提下,同时受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东营组勘探程度较低,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不全面。本次研究通过精细三维构造解释落实了马623井区D2+3段的断裂展布系统和构造特征,同时结合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有效解决了储层预测的难题,部署的3口滚动探井均获得工业油气流,为下步整体开发奠定基础。
關键词:构造解释;储层预测
马圈子油田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兴隆台断裂构造带,马623井区是属于马圈子油田马19断块区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该块是已有40余年勘探、开发历史的老油区,属勘探、开发的高成熟区,再寻找新的有利含油气区块、部署探井的难度很大。但由于研究区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发育、构造面貌破碎、储层变化大,油气藏类型复杂等原因,造成了仍有些认识不清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的可能具有较好的含油气条件,成为勘探部署的目标。
1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1.1 地层特征
马623井区东二+三段地层厚度在800~1100m。与下覆下第三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一段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其地层岩性是一套绿灰、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砂岩及砂砾岩不等厚互层,碳质泥页岩十分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介形类化石为弯脊东营介、单刺华花介等组合,腹足类化石为沾化海河螺、瘤脊底脊螺等,藻类化石有圆球藻、角凸藻属。孢粉化石主要有水龙骨单缝孢属。东一段:地层厚度为150~450m,与上伏上第三系中新统馆陶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砂岩、砂砾岩互层。动物化石稀少,主要为陆生植物孢粉化石,其中水龙骨单缝孢属等蕨类植物的孢粉化石占很大比重。被子植物以榆粉属为主,山核桃粉属、桤木粉属少量。
1.2 构造特征
辽河坳陷是在华北地台基础上形成的裂谷型坳陷。古近纪断裂活动强烈,具有多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马圈子油田断层发育时期较晚,一般为沙一中末期~东营组初期,并且发育时期较长,多数为同生断层,对油层起重新再分配作用,纵向上是油气运移通道,从而形成了东营组次生油气藏。东营时期发育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南掉断层,形成断背斜构造形态。通过井震结合精细刻画构造特征,明确马623井区D2+3段存在两组断裂系统。一组是兴隆台断裂构造带大背景下,东西向或北东向展布,节节南掉的断裂系统,主要由4条断层组成;另一组是同样东西向展布,节节北掉的次级断裂系统,主要由2条断层组成。在新的构造解释基础上,发现了3个有利圈闭。
1.3 沉积相特征
马623井区东营组为湖盆收缩后形成的三角洲平原相沉积。岩性以细砂岩、粉细砂岩为主,单砂层较薄,一般1~2m。分选系数一般在1.7~2.1,分选较好,以接触式和孔隙式为主,储层物性由于岩石颗粒较细,泥质含量较高,平均14.3%,孔喉较细,因此孔隙度较大,平均为26%,渗透率较低,平均为121×10-3μm2,属于高孔中渗储层。受沉积环境影响,马623块储层分布稳定,砂体厚度最厚160m(马1106井),最薄118m(马806井),平均128m。
2 油气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通过对已知井钻井资料及产能情况分析,平面上,油层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在背斜轴部富集,向低部位逐渐减薄。纵向上油层分布井段较长,多呈透镜体状分布,横向延伸距离短,连通性差,200m井距下连通系数为40%,分布面积相对较小。单层油气层厚度一般小于2m。高产井大多分布在构造深度高于1760m区域,说明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属于典型的构造油藏。而新圈闭构造高度均在此之上,都处在有利位置上。
3 有利圈闭优选及部署建议
根据马623井区断裂系统的发育特征,结合已知井钻遇情况,落实3个有利断块:马533块、马623块和马58块。马533块构造高点位于马55井东部,高点埋深1690m,幅度60m,圈闭面积0.45km2。马623块构造高点位于马623井东南部,高点埋深1670m,幅度60m,圈闭面积0.97km2。马58块构造高点位于马58井西南部,高点埋深1720m,幅度30m,断块面积0.58km2。建议在上述3个圈闭各部署1口探井,系统评价圈闭的含油气情况。
4 取得的主要认识
①针对马623井区复杂的构造特征,避免采用难以达到解释精度要求的常规的、单一的研究方法。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资料,利用解释软件的多种有效解释功能,如相干体分析,时间切片等,进行精细构造解释,重新落实构造特征,使之更加符合地下地质规律;
②马圈子油田是一个勘探、开发40余年的老油田,这三口探井的顺利实施及获得了工业油流,证明了马圈子油田仍有潜力可以挖掘,这对于日益减产的老区是一个有利的鼓舞,也为后期的勘探工作提供了思路;
③三口探井的成功实施,对马623井区的开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与支持,使我们对研究区东营组有了新的认识,也为兴马地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打开了新局面。通过进一步深化研究,最终,在马623井区计划部署开发井26口左右。
参考文献:
[1]张厚福等.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2]陈景山,陈昌明译.三角洲沉积与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