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地区少数民族花灯传承现状

2018-10-21韦昱辰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南秀山高台

韦昱辰

本次研究项目以花灯文化的传承与乡村的振兴相结合为目标,以花灯繁荣带动乡村的振兴,通过各种形式推广花灯文化,使传统村落成为实验产品的生产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本项目以武陵地区秀山花灯、思南花灯、恩施利川灯戏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阐发民间文艺内涵,充实民间文艺、乡村戏剧研究理论内容等,都具有重要的学科领域研究意义。

一、秀山花灯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秀山花灯聚集了很多民间的生活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同时它也是中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秀山花灯的来源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又称灯舞、灯戏。秀山花灯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它历史悠久,已应用于全县各乡镇,尤其在帕斯、青西、兰桥、平开、迎风、永东、海海、荣西、瓮龙、玉坪等地。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咏艺术,在四川、湖南等边疆地区也都十分流行。秀山花灯有两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在2006年5月20日,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宣布秀山花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经国务院批准。

二、思南土家花灯

思南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边境地区土家族的一部分。它是古巴人的后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南土家族就已经从巴人聚居的长江沿岸迁移到思南沿江地区。土家族是中国人擅长唱歌跳舞的民族之一。土家族的毛骨舞、摇摆舞和傩舞闻名世界,而司南土家族的花灯舞由于种种原因鲜为人知。自古以来,思南土家族在祭神祭祖、歌唱修养、传承神话传说的演说中,都采用传统的说唱形式来表达和传播。思南土家族花灯,根据老艺术家的溯源和歌词的历史特征,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流行于明清时期。到清末,受外国戏剧和文化的影响,四南土家灯发展成为灯戏——高台戏,这是灯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在清光绪18年,罗芳琳,一个思南男子,從他的座位返回云南。在他家乡罗家坝设立了一个正式的舞台,然后是土家族的短剧,移到高台演出,叫高台戏,高台戏就是从这个名字开始的。思南土家花灯和高台戏曲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他们不仅受到人民的欢迎,而且是土家人表扬正义、反对邪恶的有力武器。清、咸同时期,以土家族为主体的白军农民起义在思南爆发,自编的“白军”随处可见。

思南土家花灯不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而且还具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二人转。在一些地方,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叫“花灯戏”。丹娇,又名幺妹,男扮女装,戴假发辫子,头巾,连衣裙,右手拿着丝绸折扇,左手拿着彩色毛巾。丑角也叫干哥,反穿皮袄,系腰带,头戴帽子,右手拿着大扇子。干哥围着妹妹转,唱歌跳舞,甘哥舞姿丰富多彩,既节省幽默,又风趣,在表演中,经常干哥初次露面,以便告诉妹妹讲台上的方法,妹妹回答到舞台上开始跳舞。 “双花灯”与现代的集体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唱“开彩门”时在庭院和大坝上表演。到后来,受党的“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的深刻影响,可以参加花灯表演的人数并没有严格的标准,甚至可以二、三十人一起表演,其中妇女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男人打扮和女人打扮的方式。

三、恩施灯戏

恩施灯戏,是土家族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民间剧种中的一种。在这些剧种中,其中“羊角灯戏”最具影响力和代表力,它的规模比一般灯戏大,时长也比其他灯戏略长,它的《雪山放羊》在许多汇报表演中获得了不错的赞赏.

恩施花灯戏是早期起源的民间地方戏。它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钟”以地方戏曲《恩施花灯》为主要内容。《民族文化艺术之乡》经省级专家组批准,并提交文化部上诉。这是继去年底乡镇灯戏进入全市第一批非物质遗产名录后的新发展。

灯戏是恩施州南部五种地方戏之一,有南、堂、灯、傩、柳h戏。它属于一个单一的折叠歌剧。大多数人物都是普通人。情节是日常生活中琐碎有趣的故事。它基本上不涉及帝国将领、天才学者和美丽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它具有“琐碎情节”、“小人物”和“小剧场剧团”的特点。服装、道具和舞台设置都很简单,场地和院子都可以随处可见。歌唱和说话幽默,有趣,活泼,容易学习,容易唱歌,容易传递。因此,它们已经成为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轻人的流行艺术形式。1952年和1954年,镇灯剧院剧团“雪山羊”和“神狗打柴”剧团代表恩施地区赴华中南六省参加省级业余戏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该省戏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圆圈正式命名为话剧《恩施花灯》。

花灯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传承花灯文化,将花灯文化元素转化为乡村文艺及其花灯衍生工艺品相开发,提升乡村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村落的第三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对花灯在村落的传承发展调查,以花灯为主题发展村落文化,以民间文艺繁荣为契机促进村落文娱生活,并融合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乡村传承民族文化,宣传花灯艺术及文化,不断增强当地群众文化自信,自觉保护和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花灯戏这一民间戏曲艺术的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地传承这门艺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以欣赏到花灯戏的美妙。

参考文献:

[1]崔鸿飞《论民间艺术的完整性——以武陵山地区秀山花灯为例》

[2]赵心宪《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的考察与思考》

猜你喜欢

思南秀山高台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基于灰色系统GM(1,1)模型重庆市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分析
幕落时有狗叫,野草呈倒伏状
危如累卵
通海高台
雪花
禅逸
群魔大闹思南公馆,你可敢来“降妖除魔”?
思南县委离退局全力抓好老干部信访维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