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上报制度管理在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10-21广东省深圳市福永人民医院518103黎月秋黄秋贤
广东省深圳市福永人民医院(518103)黎月秋 黄秋贤
儿科住院患儿极易出现坠床、误吸、误食等护理不良事件,且多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快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危及患儿安全[1]。本院于2016年开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激励上报制度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病房2015年收治的100例患儿(实施前)和2016年收治的100例患儿(实施后)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病例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21±1.27)岁,实施后病例中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4.98±1.18)岁。实施前后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建立不良事件专项管理小组(组长:副主任护师1名,小组成员: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护士2名),确定不良事件报告范围,制定、监督和完善上报制度。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发现护理不良事件后应及时报告不良事件专项管理小组,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内容包括患儿资料,事件发生地点、经过,护理不良事件类别、事件发生原因、相应对症处理、患儿后续病情进展及相应改进措施等。完善奖惩制度,对于及时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且未造成患者损伤的护士可免于责罚,造成患者严重后果者从轻处罚,鼓励其积极主动上报自身及他人的护理不良事件。对于上报他人护理不良事件者给予适当口头或物资奖励,上报内容不符合护理不良事件的不予奖励,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对隐瞒不报者通报批评,并根据不良事件给患者造成的不良后果酌情加重处罚。每月开展1次讨论会,集中探讨儿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制定改进措施,分享护理经验,避免类似不良事件再次产生。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激励上报制度管理实施前后科室不良事件上报率,不良事件上报率=上报例数/总不良事件发生例数×100%。②使用自制问卷调查统计科室护理质量,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③使用自制问卷调查统计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激励上报制度管理实施前,儿科共发生不良事件64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及时上报21例;实施后,儿科共发生不良事件57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及时上报52例。实施后不良事件上报率91.23%(52/57)显著高于实施前的32.81%(21/64),且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实施前后评价指标比较(±s)
附表 实施前后评价指标比较(±s)
注:与实施前比较,P<0.05。
护理满意度(分)实施前 32.81 90.21±0.24 88.48±4.57实施后 91.23* 97.55±0.42* 96.32±3.34*时间 不良事件上报率(%)护理质量(分)
3 讨论
激励上报制度管理是一项新的管理制度,通过奖励和惩罚刺激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积极性[2]。本研究中激励上报制度管理实施后不良事件上报率91.23%显著高于实施前的32.81%,说明激励上报制度管理的实施能显著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鼓励其积极上报护理不良事件,能有效消除护理人员担忧,减轻其心理负担,避免长期高度紧张状态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不良事件专项管理小组根据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分析,了解不良事件发生的具体经过和产生原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轻,其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而更加重视对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态度,与其交流更加亲切流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将激励上报制度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理实践,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且通过讨论分析不良事件,寻找其产生原因,制定有效处理对策,能显著提高科室整体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