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西大同调研浅谈中国古建筑
2018-10-21张帆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00
张帆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200
有了体验就有了理解,把背后和眼前的事物建立联系,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自然就通向了设计,就完成从感知到操作的转化—即体验之于建筑的意义,体验中国古代建筑,将所感所想转化为设计的灵感源泉,汲取古人智慧,继承传统后再创新,也是此次山西古建筑实习的根本目的。
上下华严寺
在大同印象最深的便是上下华严寺了。随着在华严寺中的行程一步步推进,穿过各种大殿来到拥有尺度异常硕大鸱吻的大雄宝殿。围着它走过几圈,感受着空间尺度和建筑与它周围的院子的内外关系。一般的院子是自己在内部“再造自然”,所以这时候他里面的院子怎么做,外面的怎么处理,就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和讨论。外面可能有多重的系统在里面,院子有一点其实是一样的,院子也就是说房子不只是房子,在一个空间系统里面他的内外关系。
一面感受每一个空间序列节点的处理,一面走到下华严寺的尾端——华严寺宝塔。登上塔顶,望见隔壁的天主教堂,望见华严寺前方的广场,鳞次栉比的仿古建筑群。撇开世俗的眼光回看建筑与整体环境格局的关系,这样的空间面貌才会带给人更多的欣赏与感动。
(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云冈石窟
进入石窟前穿过前廊,既作为第一个的一个空间序列,引导这人们进入石窟,又能对石窟入口起到保护作用。光线变化从亮到灰到暗,当看到石窟内部佛像的壮观时,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空间设计充分利用了人的心理感知。16-19窟均为上对齐窟洞,上窟对应佛像头部,深邃而超人的尺度,令人肃然起敬。石窟上方都有开洞,阳光直射到佛像脸部,神圣感一下就显现出来,佛身与其他佛像在强烈的阴影对比中。注意到这一点,对于光线给人怎样的空间感受,是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借鉴的。
我们在通过崎岖的石窟石道中摸索来到这样一个空间,使人感觉到自然而朴素的早期的宗教信仰。不过看到对于文物的保护,却是掩盖了历史。石窟前都是人工的草坪,楼梯,不禁让人想到,以前又是如何登上去的呢?因此可以联想到我们在做遗产保护的时候,应该对生活抱有敬畏,不就是因为古人就是带着这种心理进行建造的吗。
悬空寺
刚刚下车从远处望见悬空寺,突然想起“照片上的尺度是会骗人的”,只见连绵向上的小小的暗红色建筑群,蔚为壮观,色彩和谐统一,与自然环境极其协调。
总体外观,层叠错落,变化微妙,形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传统建筑的风格。
应县木塔
传统的建筑形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所处时代的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历史上这些古建的结构构件的搭接方式及应对外力的处理手法, “以史为鉴,史为今用”对于我们今天的设计应该有启发性和关联性。经查阅资料,大致现代高层的核心筒主要承担是荷载和水平剪力,应县木塔的内筒砖墙拿掉不一定会倒,但是高层的核心筒拿掉,就会因为水平剪力过大失稳。这种学习的方法充分的说明“历史是一件需要联想才能意会的事情。”
五台山
进入五台山之前是一段漫长的山路,从盘上公路上便能看到生长在蜿蜒小路中的各种寺院。五台山便是地形与建筑结合的最好实例了—寺院依山而建,地形不同,空间序列和院子的起承转合亦不相同。
空间的营造不是异想天开,需要有根基,这根基可能来自宗教的、政治博弈的、民族文化的等等。设计不论建筑、规划、景观,需要建立大历史观、大空间观,好的设计需要根基支撑。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需要传承古代匠人的精神,不断地刻苦努力。
五台山佛光寺
真正的唐代木构研学从这座中国建筑遗产的瑰宝开始。
中国古人所使用的是一种大空间观,是有别于现在西方的建筑观。因此中国的建筑并非以造型体的方式存在。它体现的是一种场的概念,是需要通过一个个片段的阅读积累成整体形象的,体现的是东方独有的建筑观。俗话说“院子套院子”。佛光寺便呈现了非常好的例子,佛光寺显示仪崇山作为场的最外延,以山门和侧殿为何处场的第二层级,再拾级而上进入场的第三层级,是金代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如今殿中展览了各种开间,各种结构的有名古建筑。又以大殿作为场的第四层级,层层递进,让人渐入其中,为之折服,进而豁然开朗,慨叹至极。
站在出檐3.96米的佛山寺大殿前,看到那硕大的斗拱,低矮的台阶,直楞窗。东大殿为殿堂式建筑,平面为宋称的金厢斗底槽,柱网整齐,七开间,进深4开间,柱子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单檐庑殿顶的屋顶举折平缓,正是我国早期建筑的标志之一,由于屋顶坡度平缓,站在殿前是看不到顶面的,斗拱的总高度相当于柱高的一半,这种坚实有力的支撑承托着伸出深远的屋檐,传递着梁架承载的殿顶荷重,将压力分解传递到各柱。它们比起后代如明清时期以装饰性为主的斗拱富有更多的结构性、力学性意义。
晋祠
第八天,我们早早来到了晋祠。
观察晋祠的总平面图,从关帝庙戏台向圣母殿看,周围建筑的轴线是簇拥式的手法,均指向智伯渠,并以圣母殿轴线为中心排布,凸显出圣母殿轴线上空间序列的重要性。这种隐藏暗含的秩序是各方探索、权衡的结果,看似略散乱的平面构建有其自身的逻辑。
总结
面对历史的馈赠,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体验建筑便是去运用历史、空间、地理三个层次去进行古建筑考察的方法,也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讲的:“研究古建筑不能像研究古玩似的坐着看”。通过身体丈量的方式去感受建筑空间的比例尺度,去观望历史演变与整体山水格局,去思考民众精神诉求与行为方式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一个空间的复杂与丰富性,才能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内含的一种隐藏的秩序,才能理解建筑的历史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