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去全球化”动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2018-10-20谢晓军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谢晓军

【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尽管反全球化与全球化相伴而生,并成为相互博弈的两股力量,但长期以来全球化仍被认为是难以逆转的世界潮流。然而,特朗普上台后,极力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在逆全球化道路上动作频频,甚至越走越远,再次引起人们对多边主义及全球化前景的强烈担忧。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和受益者,面对当下特朗普政府的“去全球化”动向,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去全球化 “退群” 人类命运共同体

特朗普执政后,美国转向保守主义的立场,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一系列“去全球化”政策,对内通过“加息+减税+缩表”的组合拳,鼓励和吸引美元资本及制造业回流美国;对外采取“退群”、打贸易战以及收紧移民政策等措施,不断推卸美国向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大力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和受益者,面对美国的“去全球化”新动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与“去全球化”动向

特朗普上台以来,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美国优先”,通过“退群”、频繁制造贸易摩擦、不断收紧移民政策等措施,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去全球化”逆流。

1.接连退出“国际群”。特朗普为践行其竞选时提出的“美国优先”口号,自2017年1月上任以来就先后宣布退出多个国际条约或组织。2017年1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签署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6月1日,宣布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10月12日,美国以“反以色列倾向”为由,决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并将矛头指向会费缴纳等问题;12月2日,美国又以“损害美国主权”为由,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全球移民协议》。2018年5月8日,白宫宣布美国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8月30日,特朗普在接受彭博社(Bloomberg)专访时声称,如果不进行整顿,美国将考虑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10月17日白宫又宣布,启动退出万国邮政联盟的程序,等等。美国这些“不合群”的做法,使全球治理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2.实施贸易保护。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借受到不公平贸易为名,先继推出多项贸易保护措施。例如,1月22日,美国宣布对进口大型洗衣机和光伏产品分别采取为期4年和3年的全球保障措施,并采取最高税率达30%和50%的严苛征税措施;5月3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征收钢铝关税。2018年6月15日,美国政府发布加征关税商品清单,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不到一个月,特朗普当局又不顾中方严正交涉和强烈反对,再次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约20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随后进一步威胁拟将对这一税率由10%提高至25%。

3.收紧移民政策。特朗普上任后,基于为本国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目的,在严厉打击非法移民的同时,还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收紧移民政策以及签证事项。从严格审核签证申请,到收紧H-1B签证计划,从宣布支持“改革美国移民制度强化就业”草案,到收紧合法移民数量;从扩大签证申请面谈范围到打击逾期滞留,特朗普大力提倡“买美国货,雇美国人”,力争实现“美国优先”的承诺。美国移民门槛不断提高,签证审核流程繁琐,难度加大,印证出“美国优先”的思想,体现其强烈的“去全球化”色彩。

二、“去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特朗普上台后采取的“去全球化”政策与美国的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抬头是分不开的,这对全球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发展十分不利。面对这股“去全球化”逆流,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满足了人类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需要,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基于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指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打破了世界格局被西方大国垄断的历史。长期以来,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是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支配力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激化了发达国家内部的基本矛盾,导致经济危机不断,并纷纷陷入重重困境难以自拔。二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日益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三是作为过去“沉默的大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渐变成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建设性力量。近年来,诸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深刻影响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上述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表明,全球治理主体的结构重心正向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倾斜。加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也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以尽可能适应和符合世界多极化的客观要求和历史潮流。全球治理是涉及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共同事务,需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与时俱进,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建立反映世界多极化现实、更加强调以规则制度来协调的国际关系。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习近平强调,“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既然人类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可能单凭某一大国之力所能应对,而是需要各方力量通过民主协商、共同合作来解决,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加强全球治理,便是順应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满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迫切需要

国际争端一般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发生的争执和纠纷。国际争端往往涉及国家的重大政治、经济利益,比私人之间的争端复杂得多,背后通常夹杂了历史和其他各种原因,解决起来需要较长的时间,例如在中东地区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冲突持续了半个世纪依然前景未卜,对世界和平与稳定长期构成威胁。

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并不存在超国家权威的类似中央政府的国际组织来协调国家间的关系,因此,国际争端的解决方法是由当事国自愿选择适用,或在协议的基础上决定的。在实践中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种:武力或战争的方法、强制方法、和平的方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仅是首选的方法,而且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宪章》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列为七项基本原则之一,并明确规定各国应当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宪章》倡导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等基本原则已深入人心,奠定了当代国际秩序的基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努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已经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致力于推动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摒弃强权政治与零和博弈。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鲜明的和平性与包容性特征,因此充分满足了国际社会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迫切需要。正如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所指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既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正当权益,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实现各国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和平发展。”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

所谓“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以统治、干涉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的转化过程。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时代和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是构建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必要前提,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从当前实践的角度看,民主化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趋势,但是“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其实并不太长,中国是主要倡导者之一。从2000年10月这一概念在“中非合作论坛”上被明确提出,到2001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欧时的讲话,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涵有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强调,“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应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胡锦涛:《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1月7日。]

从以上这些论述不难看出,国际关系民主化大致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各国既享有同等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处理,而不应被少数大国操纵和垄断。二、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三、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各国都有权按照本国国情选择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四、各国在求同存异基础上,互利合作、和谐竞争、共同发展。五、坚持和平共处。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这是现代国际关系的最基本准则,但目前世界各国在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依然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平等发展权很难得到落实。发展权的实现既需要各国政府切实承担起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责任,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平等发展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二是贫富国家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当前,由于少数发达国家垄断了资本、技术甚至各种资源,能够从世界市场攫取超额垄断利润。而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却被剥夺或不具备这种发展的能力,也就不断错失发展的机会,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贫富分化和不公正不合理的倾向。三是制订国际规则的权力不平等。各国权力平等和机会平等的实现,需要通过国际规范来保障。但是,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垄断国际规则的制订权和主导权,并且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又不愿主动放弃或改变那些對其有利的国际规则,致使国际规则不平等现象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着力改变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各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符合现代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4.

【2】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N].2016-5-3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胡锦涛.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7.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