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途径

2018-10-20陈景阳梁东懿徐一琦王超梁春泽黄丹凌清怡胡秋敏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第二课堂高校

陈景阳 梁东懿 徐一琦 王超 梁春泽 黄丹 凌清怡 胡秋敏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为此,文章简述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必要性,然后指出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途径,希望能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高校 第二课堂 融入途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和民族向心力凝聚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二课堂是教学计划之外的各种课外活动的总称,第二课堂也是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和才能的重要渠道。那么,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有何意义?又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呢?,文章对此展开了研究,给出了答案。

1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第二课堂是脱离于教材和教学大纲之外的,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课堂形式。第二课堂具有社团化、互动性、形式多样等特点,它带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去精英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受网络思想、外来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许多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情感日渐淡薄。在不良因素影响下,一些大学生还出现了思想问题,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德育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是政策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2017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项目的意见”,提出在社会和学校层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为此,高校要响应政府号召,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2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途径

2.1营造文化环境,传播传统文化

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要在特定的场所和环境中而存在。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提供良好的条件。所以,高校在日常教学之余,要重视和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给建筑、道路取一个文化韵味浓厚的名字,赋予各种建筑设施以特定的文化属性。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如教室、宿舍、餐厅和图书馆,利用名人画像、名言名句、绿植等来营造高雅的文化环境,利用环境的潜在力量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与此同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介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内网、校园广播、微信、论坛等,将图文声像、线上线下等各种形式结合起来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展开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和讨论活动,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2扶持文化社团发展,组织文化活动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学生社团为大学生展示自己、情感交流、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也需要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所以,高校要树立服务社团、服务学生的思想,给予学生社团发展以扶持和引导,将学生社团打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头兵。然后,以学生社团为核心,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引进宿舍,以发展和巩固民族文化教育成果。如高校可以根据地方文化优势,发掘文化资源,组建学生社团,经常带领学生社团开展文化研究,提高社员的文化认识。然后,以社团为核心,开展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剪纸、泥人、木雕)展示活动,举办民乐或传统戏曲(昆区、黄梅戏)表演,以普及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带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活动中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意识。

2.3利用节日,开展历史文化教育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中国有許多传统文化节日,并且,许多节日都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因素。但是,在商家引导下,西方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度不断降低。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进行传统礼仪和文化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学生将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内化为行为习惯。所以,在传统节日,高校要在传统节日组织一些文化纪念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在端午节,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诵读《九歌》、《天问》等屈原的名篇,让大家感受传统节日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在重阳节,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慰问老人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传统礼仪和道德教育,这些,不仅可以纠正大学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延续。

2.4文化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说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性。实践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各种文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和文化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高校要带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责任意识。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博物馆、名人故里,探寻传统文化艺术发源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意义。此外,高校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去公益单位、文化机构实习、服务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形成文化责任感。

3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要求。所以,高校要积极利用第二课堂拓宽传统文化教学范围,提高传统文化教学层次,并以第二课堂为核心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文化素养和文化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34-35+37.

【2】王洪坤.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浅析[J].中国培训,2016(06):40-41.

【3】周云婷.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D].苏州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第二课堂高校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