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8-10-20郝银召
郝银召
教学管理是保障高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枢纽。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教学管理的手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落后,与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环节多元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本文分析了目前教学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高效工作、信息化办公,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的努力方向。
1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教学管理作为高校教学工作平稳开展的枢纽,信息化的程度,决定着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落实的深度。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高校要尽可能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去完成较多的复杂的工作。
现在高校的网络化管理办公已经基本实现,教学管理已经有相应的系统构建,但是因为人员素质等方面问题,在线下依旧存在落后的管理工作方法,处理数据效率低下。我国很多高校的信息化队伍建设还在初级阶段,一部分高校没有集中的管理队伍。有的学校缺乏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教职工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是普遍偏低。
当前,高校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管理观念较陈旧,习惯于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反馈和交流,不注重信息化综合技能的提高,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仍然陷于繁琐、复杂、混乱的状态中。
2 教学管理信息化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
高校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主,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精力投入在专业教师方面,普遍忽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人员配备不足、老龄化严重、专业素养缺乏、晋升空间狭窄等多方面表现出高校对这个群体的忽视。
2.2 教学管理队伍人员构成不合理
教学管理队伍老龄化比较严重。很长一段时间,教学管理岗位一直在处于一个吸收“交流人员”的地位。很多无能力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会被安置在教学管理岗位。造成这个岗位老龄化严重,而且这类管理者接受信息化的能力弱,对计算机操作、编程、智能办公的自主性几近空白,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会直接占用专业教师大量的时间去协助其手动完成某项工作。
2.3 缺乏对管理工作者面对信息化必要的培训
现在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基本普及,极大的保障了教学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培养环节监管工作的高效性。教学管理工作者也越来越依赖于教学管理系统。但是对于系统线下的操作,依旧停留于陈旧的管理手段。对现行办公软件EXCEL、VBA、ACCESS数据库等方面知之甚少。高校应该为管理工作者创造培训条件,使其充分掌握这种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技能。用更充足的业务能力,去面对信息化大背景,面对招生规模扩大后的大数据处理。
2.4 缺乏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评价机制
缺乏对高校管理工作者有效的考核机制。管理工作者的报酬仅依照职称、职级、工龄等几个刻板的环节。再加上管理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晋升空间狭窄,就必然造成青年管理干部“能者必多劳,多劳不多得”的局面,极大地削弱了青年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必然影响青年管理工作者发挥接受信息化的特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掘。
3 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努力方向
3.1 教學管理再认识
高校必须重视教学管理的地位,重新认识教学管理的作用。高校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是依托教学管理工作展开的,虽然教学管理不应是主角,但却是决定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管理依照程序化的发通知、收材料,而不研究文件重点突破,势必对花大精力酝酿的教学活动实施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很多重大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案,执行起来如“泥牛入海”,以布置,代替落实。
要使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协同发展,对队伍发展的规划,要有一套健全的措施。对管理工作者定期考核,同时拓展晋升空间,使其一方面保持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又有不断学习的紧迫感。出台激励管理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政策。包括探索“多劳多得”的考核机制、拓展管理者晋升空间等多方面。调动青年管理干部积极性,使其投身到管理服务工作中,提升对师生服务水准,势必助力教学、科研工作。
3.2 优化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领导要切实注重管理队伍的建设。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创新教育方式多元化,教学管理势必会面临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挑战,学校方面应该重视对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要有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办法,如工作素养培训、EXCEL、VBA、ACCESS数据库等处理数据能力培训、校际交流研讨等,这样使管理工作者积极思考工作模式,具备专业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利于更高效开展工作。这样,管理工作者自身的工作效率可以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因为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必然能节约专业教师填报各项材料的精力,使其专心教学科研。
在管理人员招聘方面,招聘人员应同时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为进行教学管理服务,不懂专业就不会懂管理,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助力好自己的管理服务工作。
项目资助: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基金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YB15-01。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