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2018-10-20施炜
施炜
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教师已经将课改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但由于没有吃透新课标,致使课堂教学出现种种问题,例如: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追求课堂热闹的形式、学生活动有量无质等等。而对于这些情况,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改善教学方法,如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等,才能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为课改的全面实施出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创造型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信息浪潮,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承载时代提出的种种需求,“你方唱罢我登场”,于是,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便如春风吹进语文课堂。它使课堂教学由往日教师唱独角戏式的满堂灌转变为如今自主探究性的互动学习。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问题、新困扰也随之而来,主要由于某些教师对课程新理念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误区,究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没有基石的人文大厦
目前,语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要求一改过去机械的教学方式,营造课堂浓郁的人文气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有些教师在实施此新理念时显得矫枉过正了。他们往往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后,不加分析,就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教育,这是一种脱离了课文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它的基本职能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种教学状况正与此背道相驰。我们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大厦,基石便是语言文字,脱离它架空剖析思想情感,那这“人文精神”只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了。
2偷工减料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应是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集中。而现在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繁杂、内容稀薄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在这个观念的认识上产生了偏差。课堂上,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并没有把文章看仔细,教师便让他们表演、唱歌、跳舞,讨论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展示过多的课外资源,并美名其曰: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殊不知,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反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另外,在多媒體教学中,有的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件制作的精美、华丽,在其间加入大量的声音和图像,甚至还有“动画”制作。幻灯片的花样层出不穷,这容易导致学生只顾着看课件的形式,而忽略了课件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语言。这种喧宾夺主式的形式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再浮华、再热闹得表面只会使新课标变成一纸空文。
3简陋的语言装潢
承接第二种误区而来,课堂活动增多了,学生地位过分凸显出来,教师的地位便无足轻重了。一堂课,只听到学生吵吵闹闹,听不到教师精彩的讲授,虽然新课改打破了以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反对“一言堂”,剔除了传统教学中的糟粕,但我们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优质的教学还是离不了教师精要的讲解,语言就是课堂的精彩点缀,好比一栋房屋的室内装饰,少了它,就美得不实在,同样,学生的合作、探究少了教师语言的指导,就会忙得晕头转向,这就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
除了以上新问题的出现,像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被动,效益不高、课堂缺乏活力这般老问题也没有彻底根除。这是由于某些教师教学思想仍很陈旧,创新意识淡薄。这些误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影响课改新理念的正常推行,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工具性、人文性两手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工具性是其基本性质,进行语言教学是其基本任务,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建立在对文本语言的解析上。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即使不“品”,教师只是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也能从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时而喜悦时而悲伤的多种面部表情中感受作品的意蕴。这与好似品德课一般泛泛而谈,干瘪地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比,二者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前者远胜于后者。工具性和人文性好比是人的双手,鸟的双翅,缺一不可,因此,将工具性、人文性相结合,才能全面增强情感教育的魅力,真正培养一批会用语文,爱语文的高素养人才。
二、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减少非语文因素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仅凭学生活动的堆砌、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的放任自流是不行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他们多问、多思考。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合作。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选择具有争论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给予充分的时间研讨,并让其各抒己见,鼓励他们创新,对于合作结果,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后,减少非语文因素。教师应正确运用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表演、唱歌、跳舞固然能让学生情绪高涨,但要注意这些活动设计是否具有思维深度,并选择好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必须保证这些活动不会占用大量教学时间,要使各个教学环节层层相扣。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应该摒弃这些非语文的游戏活动,让语文课堂变得简单起来。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认识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一次活动、一堂课就可以充分调动起来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要真真正正地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比如四人一组,或者师生一对一,又或者生生一对一等等。
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好比正在行驶的一列火车,教师就是车头,没有车头的引领,车厢就会停滞不前。一堂课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否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便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毫无效益。等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探索知识,那么,教育改革才是真正实现了目标。
三、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美丽的语言是呈现语文课堂艺术性的手法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在课堂上体现出自己的语言能力,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用精彩的语言去解析文章,要用赞美的语言评价学生,用幽默的语言调动气氛。而不能出现在讲解课文时,口头禅多,语言单调乏味;不能出现在评价学生时,赞美语言单一,比如“很好、很棒”之类,批评语言粗暴,不讲究技巧;不能出现在调动气氛时,语言不仅不幽默,反而显得拙笨。无论语言风格怎样,华丽也好,质朴也好,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其增添艺术魅力。
面对新课改、新理念,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不予理睬、固步自封。思想陈旧的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出真知。对新理念认识片面的教师也应如此,不断探索,不断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和语文素养,享受学习的无穷乐趣,我们应努力完善自身,加强学习,改变观念,提高素质,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语文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让学生爱上语文,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安徽省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