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8-10-20刘红娣
刘红娣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明确指出“高中学生学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道德品质、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旨在探讨培养文化素养这个课题具有必要性,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广义上人文素养主要由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等三个方面构成。在这三大要素中,人文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其他两个方面赖以形成的基础;人文精神与品质主要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理解和应用人文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对人文的情感、兴趣和动机等等。
从《课程标准》的界定来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关怀上。这个培养包含诸如保护自然环境、热爱生命、遵纪守法、善待他人、追求真理、维护社会利益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学生发展的需要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和提升阶段;是人际关系在动态生成的实践期(教育部,2003)。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许多教师认为,英语课大多要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训练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还有课后大量的应试题型练习。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会做题,会写点简单的应用文,会说几句英语,就万事大吉了。这种片面的想法掩盖了英语语言的实质。
2 .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国民的素质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人文素养要从娃娃抓起。新时代的中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担,更应该具备全方位的人文素养。英语是中国对话世界的重要语言,中学生今后走向大学,走向工作、走向世界,仅仅会说会写几句英语是难以胜任的。只有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有正确的跨文化交际理念,他们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包括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和艰苦奋斗等良好品质。宏观政策层面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表明人的素质是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人的素质提高,就没有社会全面的发展进步
“十九大”关于教育改革明确提出要“树立文化自信,将延续中华优秀文化文脉和世界先进文明紧密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想舞台。
三.挖掘英语教材资源 勇于课堂实践
英语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重重筛选,有极大学习价值的语料,被赋予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教师们除了关注语料中的词汇、语法这些显性资源外,还应正确把握,深入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一个不动脑筋、不钻研语言、发现不了语言美的教师不单是把这些宝贵的语言浪费掉,更是剥夺了他的学生去体会、感悟这种美的机会。教师应在自己深度探索、思考加工、整合资源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本、升华文本到创造文本。
如必修1unit1,它的话题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Reading中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了解在二战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性散发出的光芒。教师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可引导学生去感悟困境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如何去寻找精神上的光明。可以此为主题,设置Speaking练习,组织小组讨论,口头展示讨论成果。从学习——感悟——实践,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引发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体会到正义与自由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四.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模式之间的异同、联系、转换、互补会给学习者以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使学习者拓宽视野,开放胸怀,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并具备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如必修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和Unit 4 Body language 两单元的阅读主题极具普遍性和恒久性,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宗教和习俗,充分利用英美“社交文化”的教學,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体现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的精髓。
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全面的学科素养,对自然与世界的关注,对美的追求,对成功的向往,对社会的奉献,看待问题正确全面的角度等等,都一点一滴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把人文理念渗透到课堂,身处这样散发着人文芬芳的课堂,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成为理想信念。
五.结束语
“十九大”期间,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提出教育改革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要实现的三“心”目标,其中中学教育改革是要使中学生拥有“活心”,“希望孩子能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把自己打开”!我们期待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优质课堂不断涌现!
(作者单位:甘肃省合作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