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衍生艺术形式体现
2018-10-20朱倩倩
朱倩倩
摘要:作为中国的两大宗教,提起道教就一定会想到佛教,反之也是。近年来,佛教因少林寺各种事件多次被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尖浪口,不论带来的影响好坏,佛教因这些事件与现代的社会已接上了轨,而道教除少数几个著名道观以外,隐隐有倾颓之势,让人不禁有些担心在这样信息化娱乐化的快节奏社会里,作为我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会被人们渐渐的淡忘后没落下去。本文旨在研究道教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形式与现状,寻求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模式。
关键词:道教文化;现代艺术;文化;形式体现
道教文化历经千年洗练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想要研究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道教的學习也是不可或缺的。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 《致许寿裳》的信中曾写道“前言中国根抵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1]鲁迅先生的这个论断放到今天也是同样适用的,近年来,文化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占比越来越重要,我国受到韩流以及一些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甚至到了影响了我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的地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如限韩令等保护我国本土文化的“文化制裁”措施,可是正如鲧治水只堵不疏,如果没有办法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接轨,只限制外国文化的输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长期以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中有部分只注意单方面的研究儒家文化,而没有将儒道禅综合起来研究,对道教在中国文化方面的贡献似乎视若无睹。这种视若无睹的也在另一方面证明了道教文化已经与我们的生活严丝合缝的结合在一起,我们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种文化有道教文化的影子,如一些早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经典动画电影,里面的配乐、布景、服饰、人物造型甚至于情节无一不有道教文化的渗透。
1979年5月上映,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就是一个很好的将传统文化与当时的动画技术结合的例子。这部电影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角色设定里有着各路不同神仙,遵循着道教的多神论,龙王的水晶龙宫的造型以传统道观为原型设计,整部电影的人物形象都是一副清心寡欲、衣袂飘飘的形象,甚至还有道教神仙原型——太乙真人,他身着道袍,并且在收下哪吒作为弟子后,哪吒的服饰也跟着改变成为传统道教服饰。
道教与道家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是它们之前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是一个以老子为代表的哲学派系,但是在道教里老子被神化后奉为教主,成为了一种宗教信仰,道家哲学也成为了道教思想渊源之一。道教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理论典籍,并规定教徒们必须学习。[2]《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生的天地万物的根源,它既有宇宙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界届模糊不清,每个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说。在《庄子》书中,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意思是说,“道”是真的,可以验信的,它自身无所作为也无形迹,不可以口授,但可心得,不可以目见,它自为本自为根,在没有天地之前,自古就存在,鬼神天地都出自它,它在太极之上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低,先天地存在不为久,长于上古不为老。
古代人们不能解释生死等现象,所以认为有一种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人类既惧怕受到它的伤害,又希望能够得到它的恩赐。久而久之,人们将客观存在的日月山河和主观臆想的祖宗先人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心中对不知名力量的崇拜转移到了这些存在上,这些也就成为了其普遍崇拜的对象,在道教中老子不仅成为先天地之神物,还等同于道。道既是宇宙本原又是人格化的神,两层含义融为一体。道教是一门多神论的宗教,仙真成为道教神与仙系中的一大特色,这正是道教神学对古代宗教天人并尊神学思想的发展,道成为神人合一的转折点,神人合一也是道教神学思想的核心。
书中也提到了道教特色的气,道与气都是神人合一思想发展中的转折点。“道者气也”,道教认为气是道的形象化,气是铸成道教神与仙的重要原料,天神是先天元气所化生,是“应气成象”,“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而成,仙真则要以气为原料来修炼,“食气者神而寿”,“得道成仙”。道教成仙信仰的内容,大体包含不出世与出世两个层次。二者表现出两种大相径庭的人生价值观。不出世的人期待成仙,也就是肉体长生乃至不死,永享人间幸福;而出世的成仙信仰,指肉体或阳神离开人世,永远生存于天上或世外的仙山仙岛。
上述这两类信仰,都是以自我永生并永享幸福为实质,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一些现代流行的国产修真小说中的主角所需要修炼之气的框架就是以 “道”与“气”来建构的,修炼方法和各类丹药情节与道教的神人合一思想和服食修炼如出一辙,经过翻译后这类小说曾在国外受到热烈追捧,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文化输出了。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教的关系在各个方面都有涵盖,有文学艺术、曲艺艺术、书法艺术、科学技术、医药学、社会思想、养生等等数不胜数。
就如道教符箓,在道教文化里被认为是神物,似文非文、似图非图,玄奥难解。《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本文》认为,其基本结构是经过夸张变形后的古代文字,其外形“一曰天书,八会是也;二曰神书,云篆是也;三曰地书,龙凤之象也;四曰内书,龟龙鱼鸟所吐者也;五曰外书,鳞甲毛羽所载也;六曰鬼书,杂体微昧非人所解者也;七曰中夏书,草艺云篆是也;八曰戎夷书,类于昆虫者也。”符书是一类特殊的书法,在书写时需得运足元气,一笔扫去,一气呵成,其将甲骨文、金文、籀篆文与草书合璧,使横、竖、点、撇、捺、钩等笔划融为一体。符书的这一书写要求和用笔技巧,对书法家颇有启发,使书法家在书符画符时,修身养性,深化对笔墨的驾驭能力。书法家正是在对道教法术宣传的积极参与中,吸收中国古代多种文字的艺术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书法技能。3
在音乐方面,由于中国地理面积非常大,所以每个地区的道教音乐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格,例如苏州道教音乐历来有独唱、齐唱、鼓乐、吹打乐合奏等多种形式,在音乐伴奏里能够更加灵活的增加装饰音、变奏等,表现出宣传道教清静无为、神仙缥缈的意境。苏州地区道教音乐受江南丝竹影响颇多,它将多个笛曲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而又富有变化的曲牌,被称为吹打音乐。更现代一点的还有作曲家李志辉先生的作品《蓬莱仙岛》,将道教传统音乐加入了现代电子乐,埙、竹笛、古筝与电子乐相配合,整首乐曲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空灵飘渺也不拖沓,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典范,这种方式也是我们在研究古代文化中需要学习的。
参考文献:
[1] 人民文学社 ·《鲁迅书信集》[M]1976.8.
[2] 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1990.09.
[3]姚明会.论道教山崇拜信仰的原因及实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