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卡奇物化观及其现代影响

2018-10-20耿培杰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本质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格奥尔格·卢卡奇在吸取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环境下所存在的种种社会弊端,给后世以很大啟发,因此对卢卡奇物化观的研究有着消除异化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 物化 本质

一个多世纪以来,哲学家对异化理论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所受的异化程度并没有明显的减轻,特别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在现代高科技产品和互联网力量的影响下,更为加重。如何最大可能性的摆脱异化,依然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终极探寻。

1.卢卡奇物化观念的内涵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来源是马、恩的《资本论》,但从广义上来分析,卢卡奇物化论还与狄尔秦、齐美尔、马克斯·韦伯和黑格尔等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更与所处时代的人们的生存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对当时社会人们生存现状的思考。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阐述。

卢卡奇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再加之自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他深入研究和总结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理论和马、恩的《资本论》,而后对异化问题有了个人的看法,并进行发挥,开创性的提出了物化理论。从而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便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和更深的领域。卢卡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结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在自身对物化掌握的基础上,而进一步对物化的结构和内涵进行确证。特别是在研读马、恩的《资本论》后,对马克思所提出的商品拜物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创造性的提出了物化理论。在卢卡奇的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表述,并给物化下了明确的定义。他认为物化就是人们通过生产活动创造的产品反过来成为支配和控制人的工具,使人被物所奴役,人和人之间变异为物与物的关系。用卢卡奇自己的话说,物化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由此得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的批判也是十分深刻的,物化的危害已经在当时的整个社会中流溢开来。

我们可以对卢卡奇的物化观念做出进一步的阐释,首先,从卢卡奇所认为的物化的客体来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物化现象是工人通过劳动而创造出来的商品发生了变异,所生产的商品不但没能为生产者服务,为人们所享用,反而变成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的局面。这些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也违背了人们的初衷,商品不再依附于人,而是排斥人性的异己存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商品拜物教风行,商品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着异化,无时不再束缚和约束着人类的活动,这种制约并不是秩序或道德上的,而着实是一种类似于摧残和毁灭性的禁锢,在这里,人的类本质、主体性和价值性受到制约而难以发挥,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都利用物这个尺度作为标准,使人情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物的关系。物成为人的主宰,人的所有权利都已被物剥夺。推而广之,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陷入在扭曲和变异之下,理性也已经被物驾驭,而沦为物的工具,整个社会一片沉寂。正如卢卡奇所说:“在客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世界,它的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

其次,主观上物化是主体的客体化和非人化。人在异化的条件下,一切都在物的控制之下,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完全丧失,成为被动的木偶。人的劳动不再是享受的生产和创造,而是制造出将要控制自身的被造物,对待这些,人类全无办法,而是受客观规律的统治。正像卢卡奇说的,主观方面,商品经济使人本身与人的活动相对立,而后和商品一样的非人化,不再受人控制。

由此可见,在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和制约下,物化现象开始泛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异为物与物的关系。在这样的境况之下,社会风气会变得物欲横流,人心冷漠,一切都以物为出发点和衡量尺度,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开始严重变异,成为纯粹的商品关系和物的关系。如马克思所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2.“物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一个社会形态都会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东西,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了解和研究历史的发展过程,可以让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当代的社会的建设中少走弯路。对“物化”问题的研究也是如此,探索人的类本质复归之路,将给我们带来更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用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其价值。

2.1、物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影响

在现阶段,物化呈现出其特有的新形式,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发展中,理念的缺失和发展方向的背离。当代社会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发展异化”,这种发展异化集中表现在发展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对立的矛盾,人作为主体而被慢慢淡化,物的统摄领域却逐渐扩大,以至于发展的内涵被曲解。经济建设上,在只注重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破坏和恶果。长此以往,人们受社会大环境的侵蚀,内心的物欲不断增长,而对自身的概念发生淡化。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应该意识到,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并且高速的发展,仅在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上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就要求我们深入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领悟理论的精髓,能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能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发掘精华,汲取力量,从而不断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新道路。

在新时期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来抵制异化的危害,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牢记最终的发展目标,把人放在最高的高度。习总书记讲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落下一个人。脱贫攻坚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作用。发展的最终成果都为人自由合理的占有、支配和使用,人按照合类性或个体的意志自由的支配劳动产品,人类的劳动也将成为一个享受的过程,其他的一切生产都将为人的类本质而服务。

2.2、物化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数百年来,物化現象在中西方都存在着,反映出一代代人的生活状况,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在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迅速,作为工人阶级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这一切变化仅仅只是停留在表层之上,物化并没有被真正的消除。反而,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物化现象以其更隐蔽的方式存在着,并依然在危害着人类社会。现代社会的繁华景象,是靠人们的非理性消费来支撑的。不少的人们非理性消费,盲目地购买商品,但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这些商品,他们的购物欲望则是由各式各样的广告和一些不负责任的虚假宣传吸引起来的。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他们必须永无休止地赚钱,把成就感等同于金钱和消费的享乐,因而拜金主义无法避免。

就中国的市场经济而言,也同样充斥着异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机械化的分工忽视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人的个性,使得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此外,在引进市场经济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或多或少的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毒害,再加上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和浸染,人们普遍都处在彷徨、苦闷的状态之下。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所引起的固定化分工,更突现地表现于我们当代人普遍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方面的缺失。

因此,我们对物化问题时刻都要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并要认真的进行研究和扬弃。要消除这种发展的物化,实现人和人类社会的稳步提高,我们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新措施。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径,并能运用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建设上面。在经济上我们要真正做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政治方面要反腐反贪,从注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性和更加关注民生着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思想文化上,要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价值,尤其是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儒家经典文化更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其“仁爱”思想、“孝”文化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对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蔑视自身和他人生命,人情的淡化冷漠,肆意破坏自然等问题极为有用,同时对人本性的复归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要坚信物化的存在具有短暂性,而对物化的消除是必然的。然而,我们不能依赖物化的自行消解,而必须首先通过逐步发现和确证自身的类本质的存在,明确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同时,也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耿培杰,男,1992年10月,河南滑县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卢卡奇物化本质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论瓦尔特·本雅明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