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防灾减灾对策

2018-10-20付建王小熙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华北地区平均气温防灾

付建 王小熙

摘要 本文根据1981—2015年华北地区11个站气温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气温明显升高;其中承德和秦皇岛年平均气温趋于下降,其余9个站均升高,以石家庄站升温最明显。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弊大于利,威胁人类健康,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应充分认识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强化气候变化影响宣传,加强气候变化研究及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关键词 气温变化;气象防灾减灾;对策;华北地区;1981—2015年

中图分类号 P423;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3-0223-01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选取1981—2015年华北地区11个站点气温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近35年华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地方加强气温变化应对、趋利避害提供气候背景依据,提前做好防御措施,避免或减少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

1 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

1981—2015年华北地区年平均气温12.3 ℃,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较大,近35年平均温度总体呈波动变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9 ℃/10年。20世纪80年代平均气温相对较低,为11.9 ℃,90年代气温明显升高,为12.6 ℃;进入21世纪后气温持续稳定,其中2001—2010年平均气温稳定维持12.6 ℃,2011—2015年平均气温略有下降,为12.3 ℃,这可能是气候趋于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所致[1]。

将华北地区11个站点划分为北部(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中部(廊坊、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及南部(邢台、邯郸),对近35年华北地区平均气温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图1)。承德位于河北最北端,年平均气温9.0 ℃,气候倾向率为-0.151 ℃/10年;秦皇岛和唐山处于东北部,平均气温分别为11.0、11.8 ℃,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71、0.29 ℃/10年;张家口位于西北部,年平均气温为9.2 ℃,气候倾向率为0.138 ℃/10年;廊坊、沧州、衡水位于中东部,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2.4、13.3、13.4 ℃,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5、0.162、0.314 ℃/10年;保定、石家莊位于河北中西部,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3.2、13.9 ℃,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46、0.47 ℃/10年;南部邢台、邯郸年平均气温均为14.4 ℃,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43、0.28 ℃/10年。近35年承德和秦皇岛平均气温趋于下降,其余9个站均呈上升趋势,以石家庄升温趋势最明显,其次是廊坊。

2 气温变化对华北地区的影响

2.1 对气候的影响

华北地区气温逐年上升,而降水量趋于减少,以夏季降水减少最明显。气温变暖使得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明显不足,地表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用水变化影响很大,华北地区常年缺水,极大阻碍了农业发展。气温变暖使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强降水、冰雹等灾害会造成山体滑坡、农作物减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2 对农业的影响

2.2.1 农作物减产。冬小麦是华北主要粮食作物,冬春季温度升高,缩短冬小麦生长期,减少干物质积累。同时,冬春季温度升高加大土壤蒸发量,小麦生长期严重缺水,叶片同化能力减低,最终导致产量下降。气温升高加大地表水蒸发和农作物蒸腾,玉米对水分需求更大,夏季降水量减少使农业灌溉用水量加大,地表水严重不足使得夏玉米减产[2]。

2.2.2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随着气温变暖,农业病虫害侵袭越发严重。冬季气温升高,病虫冬季死亡率降低,且气温变暖可能导致产生新病虫害,使病虫害数量上升,发生范围也扩大。气温变暖加快土壤中有机质分解,使地力下降,利于各种杂草生长,受旱时需要更多肥料投入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2.3 对城市的影响

2.3.1 威胁城市居民健康。气温变暖,城市易出现高温、干旱、洪涝等灾害,空气污浊,水资源遭污染,加大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各类传染性疾病发生几率增大。

2.3.2 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严峻。气温变暖,降水减少,干旱灾害频发,蒸发量加大,地表水下降,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城市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3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对策

一是充分认识气温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向广大群众普及应对气温变化、防御气象灾害的科学知识,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增强人民

群众防灾减灾能力[3]。二是加强城镇社区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根据不同居民群体,组织开展针对性气象科普活动,使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行动。此外,还应面向社会普及气温变化和节能减排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知识。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农民群众普及各类气象灾害常识和防御要点。结合气候变化影响,推出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品,增强农民群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意识[4]。

4 参考文献

[1] 赵建,任周鹏,王劲峰,等.1961—2013年东北与华北气温变化速度空间差异[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9(7):909-914.

[2] 尹作鹏.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工作探究[J].低碳世界,2017(29):299-300.

[3] 马玉玲,张艳丽.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10):209.

[4] 刘莹,吴晓华,苏常新.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2):80-81.

猜你喜欢

华北地区平均气温防灾
立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华北夏谷区近30年来主要谷子育成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华北地区冷暖年的不同环流形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