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扑克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2018-10-20陈文泰
陈文泰
【摘 要】有人说扑克牌是儿童的五大玩具之一,本文在认真分析扑克牌所蕴涵的数学知识、扑克游戏的多种教育功能及其趣味性、操作性、实用性强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學实践中的应用实例。提出借助扑克牌来做学具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兴趣,促进数感形成,提高计算正确率,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扑克牌 数学兴趣 数感形成
一说起将扑克牌引入数学学习中来,大家就很自然地将它与游戏、赌博联系起来,因此,学校禁止学生玩扑克牌,学生一带扑克牌就会被老师没收,并受到批评和指责。一是担心孩子染上恶习。二是担心影响孩子学习。通过多年低段数学教学研究的实践发现:将扑克牌作为一种学具运用于低年级数学学习中,可借助扑克牌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发挥扑克游戏的多种教育功能。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更轻松、更高效。
一、利用扑克牌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1、多维分类、训练专注力、开发数学思维。在教学分类以后,可让孩子做这样的练习,可按红桃、黑桃、方片、梅花四种花色来分,可以按数字2、3、4等数字来分,也可以按数字、字母来分,还可也按比5大和比5小的方法来分……。开始时可以慢一点只要分对了就好。几天后可以开始计时的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分类,在越分越快的情况下训练孩子的的专注力。这种分类练习可以一个人在家里分类,也可以几个人和多个人组成学习小组一起练习。既方便又多维,既简单又有趣。
2.感知数字、比较大小、开发数学思维。在教学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让学生找出各数字相对应的扑克牌。并让学生说为什么是这张牌,目的是通过扑克牌中的有规律图形个数感悟数字的意义。
3.巧排顺序、感知规律、开发数学思维。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后,可以将1一K(13)共13张牌,进行冼乱顺序,让孩子每翻出一张扑克牌就当即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最后形成有规律的一列牌。这样的练习离不开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孩子这样的思维,他们一定会变得更加聪明。
二、利用扑克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巧妙安排扑克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利用扑克牌进行数学游戏,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找朋友”的游戏。将1—10张牌平分给两位同学。让一位同学报自己手上的牌,另一位同学找与之凑成10的朋友数字。
三、利用扑克牌练习速算、提高计算能力
1.进行简易加、减训练。计算在孩子心中是单调、泛味的功课。在利用上的扑克牌之后,计算就会变得有趣了。2O以内加法巩固练习中,可以让学生每人手里都有1―10的10张扑克牌,同桌就是一个学习小组,各持数目相同的牌,每人各出一张,谁先出两牌之和,就赢这两张牌。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口算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口算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要求他们在计算过程中既不要念叨也不要默想“几加几等于几”。而要直接说出两数相加的和。
2、开展累加、递减的训练。在一年级下册当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后,可以让学生练习从1一K(13)的13张牌按1+2=3,3+3=6,6+4+……+13累加在一起,如果答案是91,说明算对了,刚开始让学生按顺序加,慢慢的加大难度就可打乱顺序加,13张牌全部加完就是91。而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每天都去挑战自己的用时记录。做了加法还可以让学生练习减法,就是用91逐一减去1一K(13)的13张扑克牌而得数为0即可。借助扑克牌进行数字的累加、递减练习,每次累加或递减时都须先记住前面的结果。每加一次或减一次,都是一次记忆训练。通过这样练习的学生一是计算的正确率高,二是听课的专注力好。
3、开展巧算24点比赛活动。“巧算24点”。这种扑克游戏始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究,但它以自己独具的数学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简单易学,能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学完后。学生已掌握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方法及小括号的运用,为了巩固运算知识,提高运算能力,同时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我把“巧算24点”这项数学游戏教给学生,从扑克(1—10这40张)中任意抽出四张用加、减、乘、除的方法使结果成为24,每张牌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先算9减8,再乘8,再乘3或先分别9减8、3乘8,再相乘或9减8除以8的差,再乘3。一题多解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将扑克作为数学学具应用于教学中,既方便实用,又充满了趣味性。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兴趣得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培养,小小扑克牌,也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高威华:《让“扑克牌”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