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助燃数学之光
2016-10-24王东
王东
摘 要: 生活的外延就是数学的外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课堂,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了解数学应用及数学在生活领域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立足课堂 数学兴趣 生活实际
现在学生大多数学意识淡薄,认为数学与自己无关,与实际生活无关,因而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事实上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这种意识呢?经过调查研究,根本原因在于数学教学不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空洞说教太多,实践运用太少。
一、把生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
1.类比是建立内外联系的手段。
传统数学课堂的严重缺陷就是把数学设计成严密抽象的演绎体系,无论如何,数学老师不可能浮在空中,学生不能脱离这个社会。
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人们学习的每件事都应该联系着,在取得数学内部联系时,必须重视数学与外界的联系。
我们强调的是联系学生亲身经历的现实,而不是生造虚假的现实,那是作为应用的例子,人为制造的。所以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呢?弗赖登塔尔认为类比是建立数学内部与外部联系的一种极有效的手段,因为通过对象之间的类比,可以用一个解释另一个,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使人信服,并且形成抽象的想象能力。但是不管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经过改造后引入课堂,应该明白的是:学生学些什么似乎无关紧要,只要它充满联系。因为只有联系的,才是最有活力的。
2.按“问题解决”形式设计教学过程。
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而“问题”的设计是关键,要符合学生接受、有障碍、易产生采集欲望之原则,激发学生的兴趣,接受问题的挑战。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层次上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探求思路,克服困难,进行独立探究,展开必要的讨论和交流,探索过程中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信心。
3.改例题、习题为“问题解决”形式。
我们可以改造课本上一些常见性题目,打破模式化,使学生简单模仿。比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成只给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题目。或只给结论,让学生猜条件,由此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让他们的思想自由地翱翔。
4.让学生多做应用题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应用题的出现,满足社会、家长和教师的部分需要,即希望学生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甚至有人对初中、高中教材的应用题所学比例进行统计,发现应用题的教学有积极的一面,即应用题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创造很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轻易得出结论:让学生多做应用题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能否真正培养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关键看教师依托应用题怎样实施教学整个过程,要是利用应用题只教给形式熟练的技能,同时教给学生大量应用模式和一些特殊记忆方法,那是一种愚蠢的教学方法,这样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实际上,这样做反而更有害,使学生牢固产生一种错误观点:所谓数学应用,就是多做应用题,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得出以下结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主要涉及的并非是教学中是否依托应用题,而是教学思想的重要改变,即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彻底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积极、主动地探索。
二、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生活实际,寻找其中的数学因素
1.在潜移默数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现实生活千差万别,不可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数学表现,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当今社会,信息发达,家家户户有了电话,关于电话收费问题就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应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这种收费现象。让学生在大量调查或亲身经历后逐步明确,通话里程的长短,通话时刻的不同等都会影响收费数额,在这中间存在很多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描述出数学事实,再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其中如“收费”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更大范围内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让他们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数学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2.搜集数学应用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在数学教材中,数学应用事例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在数学中大力运用,学生自然会有所理解和体会,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实践。在教学中,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对现实的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例如:学校某教学楼要粉刷,带领学生一起测标粉刷房屋的费用。这种实践活动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现实问题,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一定不容忽视。
总之,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数学教学是一项人类活动,不能把它孤立为知识学习这个层面,一定要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生活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昌平,唐瑞芬编译.弗莱登塔尔(荷兰).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