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教学法:拨开云雾,坚定脚步

2018-10-20王珏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法目标探究

王珏琦

接触微课程教学法一年有余,经历了被吸引、实践、徘徊、再认识的过程。感谢金陵先生一路引领、释疑,使我在课改的道路上坚定脚步,走出自己的特色。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切身体会。

● 达成目标好比导航,具体、精准是其标配

一直以来,我都很用心地斟酌达成目标的用词,以满足金陵先生的要求,但我在感叹其治学严谨的同时,也在质疑这样严谨的必要性。为什么不能用感受、体会、初步、进一步等词?该怎样表达情感态度类的学习目标?怎样措辞表达达成程度?恍惚间,感觉自己是教语文的,直至以下这节课的实践,在金陵先生的点拨下我才豁然开朗。

我在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8.1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8.2可能性的大小》时,因第一课内容少,且第二课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合作完成大量的重复试验,而在家能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比较少,所以合并制作了一套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课堂学习任务单。这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将8.1作为自学,8.2放在课堂,而是统筹规划:将了解两节课中的知识的内容放在课前,设计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前发给学生自主学习,并配以相应的教学视频支撑学生完成自学任务;把内化知识的内容放在课堂。

与这部分教学内容相关的课标是:①了解事件的概率;②知道大量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③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④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⑤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通过分析课标、教材及学情,我设计了自主学习达成目标:通过阅读课本第38页、观看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①了解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并能联系实际举例;②了解探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在自主学习达到的认知基础上设计了课堂学习达成目标:①能分辨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②能通过试验判断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③能给事件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排序;④发现分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意义。

自学目标②我最初写的是: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达成目标应该像导航一样,让学生能够及时检测自己是否“到达指定位置”,而“感受”就是没有标准,无法考量认知程度或认知水平。而且范围太广,没有精确到课前自主学习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上,相当于没给目标。然后,我问自己,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目的是什么?知道这一事实有什么用?怎样研究呢?这样,目标逐渐清晰,后将自学目标②改为:了解探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如此具体化处理,增强了可操作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再如课标中的③④⑤综合与实践类的教学目标,应通过具体活动转化为学生使用的学习目标,而且这类目标需长期积累、慢慢培养,不能单靠某一节课。因此,我把它们具体化,设计为课堂目标④:发现分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意义。发现分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意义的过程,能使学生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并通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也了解了所学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了应用意识和能力。上述3个课标在具体活动中都能够渗透,而且具体化之后是可以进行评价的。这看似不以综合与实践类目标为达成目标,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步渗透方法与经验、意识与能力,让提高核心素养终将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那为什么不能用初步、更好、进一步等词语呢?因为这些词语表达意义含糊不清,没有表达真正的目标。就新学内容而言,没有比较,哪有什么“初步”?如果与未学内容相比,新学内容似乎永远是“初步”,这样的“初步”,也就失去了真实的意义。尤其是常用“初步”,会给学生制造心理障碍,使他们感觉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获得“初步”。使他们难以体验学习成就感。

任务单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努力使目标具体精准、清晰可辨,不能用模糊不清的词把“达成”程度“糊”过去。这样看来,斟酌达成目标的措辞绝非咬文嚼字,而是指导学生从事高效学习的必由之路。

因此,实验微课程教学法的过程,会倒逼教师细致分析课标、教材,对目标“达成”程度作出精准判断,纲举目张地提炼本节课的达成目标。同时,要注意课前学习目标与课堂学习目标相互联系、渐次提升的特性,从而指导学生能够从整体与局部两个层面把握学习材料,并且,随时可评价自己是否达成具体目标。这就像听着“导航”那样,随时验证自己的学习路线是否正确。

● 把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是任务设计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学习任务。

这些任务都是以问题引路,带着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路前行。个别问题还辅以“与家人或朋友商量举例”来深化认识。可能很多老师跟我一开始实验时有着同样的困惑:自主学习任务为什么一定要以问题引领?与习题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的?什么样的问题是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可能更关注如何解题、分析题的技巧和方法的传授,窄化了对学习的理解,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探究式的思维活动。不可否认,习题在教学中起着不小的作用:其一,从学生角度看,可以在学习之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其二,从教师角度看,可以检测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其三,习题对于考前复习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三个作用无论哪一个都是发生在学习知识之后。而自主学習任务单是与学生自主学习共始终的,要想指导学生高质量学习,学习任务必须具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问题虽然广义上也可以归入习题范畴,但问题还具有习题所不具备的功能:首先,问题使自主学习变得可以操作;其次,问题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再次,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很明显,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而言,问题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走出给习题还是给问题的思想徘徊之后,设计任务的焦点聚集到给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呢?肯定不是简单的誊抄课本,也不是在陈述句后加一个问号,而是挖掘概念中的关键点,对概念再认识。同时,设计的问题要具体精准,为思考留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多样的思维活动。另外,学习任务须与达成目标配套,发挥作为自主学习的向导的作用。

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原理,或者感悟到方法的价值后,再去做几道题练手就可以了,而不需要“题海战”了。“练手”的主要目的不是查漏补缺,而是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主动求索,并在求索中继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为身心健康和学业、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以微项目学习为载体,激发创新潜能,满足发展需求

微课程教学法以微项目学习为载体,寻根溯源,注重实践,在探究和应用中,为学生播种创新的种子。创新教育真正缺少的既不是先进的设备和必要的投入,也不是教师方面的观念和能力,而是对待创新教育的端正的态度。创新教育固然需要严谨的态度,但切不可拿创新教育的严谨去吓唬人,因为创新教育是需要那么一点游戏精神的,像游戏一样专注,在游戏中体会快乐。例如,在微项目学习中,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好奇地思考、合理地分工、惊喜地发现……培养着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严谨、坚毅等科学精神。

在本节课中,我根据课堂学习达成目标④设计了如下页表所示的“微项目学习”方案。

课堂以“江湖探案”为题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抽奖),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探究。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积极思考、分工合作、畅所欲言,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他们发现了分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够帮助我们做决策,掌握了分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般方法。

微项目学习的设计要靠教师注重观察、勤于思考,联系真实情境。但结合真实情境并不是只能偏重应用方面的动手操作,思维活动的真实还原与创新也叫结合真实情境。微项目学习不但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数学用途,还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会数学开展探究和证明逻辑思维带来的乐趣,关注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重点是探索勾股定理,微项目学习就可以情境再现,角色扮演证明勾股定理,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各种探究方法及其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并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固然好,但不能为了让其动手而去改变初衷,而是要让真实情境服务于内化知识。毕竟,联系真实情境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 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和方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落地

教无定法,微课程教学法只是为教师限定了纬度,指明了方向,教师要根据学情来教学,而不是盲目的照搬或复制。我在设计《8.1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8.2 可能性的大小》时,做了两处调整:一是根据课容量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进行设计;二是将课堂需要的试验提到课前。

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暂时还没有找到落地的方式,不如发散思维,与当地学情结合进行再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也许能够找到更美的风景或更快捷的小路或更熟悉的路径迂回到達,这都是基于理念的最好的创新。

● 微课程教学法以人为本,处处体现设计的力量

微课程教学法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限制,以人为本,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其自信起来,对学生的良性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微课程教学法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无论是任务单还是微视频都要求设计得引人入胜,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使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事情。

微课程教学法能够满足数学教育的四个基本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够满足创新教育的发展需求,能够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这种乐趣又可以转化为学习数学最好的内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要想培养出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坚持学习,勇于冲破束缚,大胆而坚定地迈出课改的步伐!用真诚点化学生,用智慧点亮课堂!

猜你喜欢

教学法目标探究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设问引导探究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