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

2018-10-20张雪

现代交际 2018年1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张雪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走在我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也突显出来。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现有文献,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105-02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往往将网络心理问题视为心理学中的常见心理疾病,对其采取心理临床治疗,而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归为青年心理健康内容之一进行研究。在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研究网络心理学方面以及互联网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在国外,实际操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的教育被称为网络信息意识的培养和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提高。通过实施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标准,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等方法,解决网络心理问题。

(一)对网络心理学的研究

网络心理学指的是对互联网使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心理学领域或心理学分支。网络心理学对行为的定义和重构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1984年,Sherry Turkle出版了Second Life:Computers and the Human Spirit,是第一个系统提出有关计算机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学术著作。此后,Elwork 和Gutkin提出了计算机时代的行为科学研究,一系列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也扩大到例如教育心理、信息加工、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1985年,《计算机与人类行为》杂志创立,并开始发表有关计算机、互联网和人类行为的研究论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P.华莱士出版的《互联网心理学》标志着网络心理研究的兴起。在这部专著中,华莱士讨论了互联网心理学和互联网中各种心理诱发的行为。《互联网心理学》是涉及错综复杂的网络文化、研究人际互相作用的开拓性著作之一,它使非专业人士更清晰地了解网上相互作用的原动力以及网络在影响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在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中,一些研究主题不仅受到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互联网发展不断深入日常生活,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存在独特发生机制的新型问题行为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等不断出现,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工作者的目光。第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与学习不仅可以拓展传统的教学互动,还可以开发新型的在线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教学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絡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受益等问题激起了研究人员和教育者的兴趣。第三,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拓展现有的心理服务社会的功能,包括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使传统的心理咨询让更多人受益,如何结合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等问题,也均成为研究热点。

(二)关于网络对人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国外关于网络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

积极方面研究的代表有:美国学者Shaw LH,Gant LM在《互联网的防御》中指出:“据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可以明显减少人的孤独感并增加他们的社会支持。”美国学者Burke M,Marlow C,Lento T的《社会网络活动和社会福利》认为,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增加个人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降低人的孤独感,而社会资本与人的心理幸福感中自主性和生活满意度等一些指标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认为网络对于人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人们的孤独感,增加其幸福感等。

消极方面代表性的研究:巴基斯坦的Kausar Suhail Zobiabagrees在互联网使用对巴基斯坦大学生的影响中总结了过度使用互联网造成的不利影响:将衍生更多的人际关系问题;将伴随着更大的心理问题;引发更多的行为问题;显示更多的教育问题;造成更多的网络滥用;使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与所有负面因素负相关。美国学者Christopher JC在其著作《facebook的自恋》中提到,过度使用社交网络也会降低人们的自尊心,导致孤独人格。英国的Bevan JL,Gomez R,Sparks L的《对facebook重要事件的讨论:生活压力与生活质量》中认为Facebook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时间越多,人们就越感到焦虑,因为他们丢失了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联系的时间,而把大量时间花在线上虚拟人际上。由此可见,国外研究认为网络对于人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问题增加,性格变得孤僻等。

二、国内研究综述

尽管我国对网络心理的研究的起步晚于西方,但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自2000年以来,研究学者陆续发表了大量文章及专著。在这些学术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开始把网络心理学当成一种工具,并意识到有必要运用其相关知识来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网络心理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对新网络环境及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同时,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门户网站,如中国心理学家网、壹心理等,其中一些已经开辟了网络心理专题,并分析探讨某些网络心理现状。

我国现有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心理概念、网络心理的构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优化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对策等方面。

(一)关于网络心理相关概念的研究

陶国富、王祥兴在2004年主编的《大学生网络心理》一书是我国最早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的专著,他们把大学生网络心理定义为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对网络的认知和对其情感体验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有些学者则认为,网络心理即是指“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由此而产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而大学生网络心理即是“虚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总和”。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构成的研究

陶国富、王祥兴主编的《大学生网络心理》一书中认为大学生网络心理主要由大学生网络伪装心理、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大学生网恋心理、大学生网上性心理、大学生网络黑客心理、大学生网络语言心理构成。而李玉华、卢黎歌等编著的《网络世界与精神家园》中则认为,网络创新与成才心理、网络创业心理、网络交往心理、网络道德与犯罪心理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大学生网络心理。

(三)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形成原因的研究

有些学者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网络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从网络特点来看由于网络自身是虚拟的、即时的、自由的、隐匿的和开放的,导致众多大学生被互联网吸引无法自拔,成为诱发网络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从学校角度来看网络心理教育内容较少、网络心理教育方式急需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不够完善、相关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从社会大背景下来看网络环境相对复杂但社会规范与法律法规等约束和监管相对较弱,大部分人娱乐手段单一且内容单调无聊;从自身角度出发,“虚拟我”和“现实我”冲突、网络交往需求和逃避现实封闭自我的冲突、性心理成熟但缺乏相关教育等自身因素。

(四)关于优化大学生网络心理对策的研究

关于优化大学生网络心理或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对策的研究较多,研究学者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改进、教育队伍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等方面。

陶国富、王祥兴主编的《大学生网络心理》一书中认为,优化大学生网络心理主要有以下三个对策:首先,要能及时发现存在网络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加以疏导。其次,净化网络环境、弘扬网络文明势在必行。最后,针对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断产生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并不是要使大学生一味地逃避网络,拒绝网络,而是应该运用各种可行办法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掌握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在使用网络时不陷入麻烦,合理地利用网络。中国网络管理研究学会会员李高海副教授在其专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都备受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在网络影响力不断加深的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积极扩大教育视域,也应当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他认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丰富大学生网民心理的健康知识,更要加强大学生辅导员及网上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储备,应尽快制定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运用网络如网上心理咨询等手段发现大学生存在的网络心理问题并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使其早日摆脱网络心理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大力推广网络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认识自身,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和渠道,积极倡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这四个方面。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网络发展进程晚于西方,网络心理研究的起步也相对较晚,但我国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在不断探索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我国现有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网络心理概念、大学生网络心理的构成、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优化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对策等方面,但针对优化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对策这一部分,大部分学者认为,应从网络监管、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身素质和师资队伍能力等方面来研究,关于做好网上网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等对策研究相对较少,个别论文中有涉及,但是并没有重点分析。

参考文献:

[1]陶国富.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2004.

[2]吴远,郝文清.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帕特·華莱士.互联网心理学[M].谢影,苟建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李玉华,卢黎歌等.网络世界与精神家园:网络心理现象透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颜卫东.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6]王娜.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D].大连理工大学,2003.

[7]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王晶晶.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

[9]郝文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D].河海大学,2003.

[10]彭玉蓉.“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