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与结构共析 思维与文化同承

2018-10-20曾冠霖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整本书乡土导图

曾冠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比起单篇或单元教学,自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但也更具有挑战性。以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乡土中国》为例,此书具有概念新颖、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采用比较以及运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阐释概念的特点,教学价值显著。但作为一部没有情节、缺少故事的学术著作,高一学生往往因为缺少阅读经验而对其缺乏阅读兴趣。为此,笔者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个性,开设4节导读课,运用相互穿插、不断重复等方法,帮助学生从总结概念、理清结构、分析语言、关照现实等四个方面进行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持续、深入地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导读准备

1.教师准备

首先,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要深入阅读和思考,并广泛收集与《乡土中国》相关的如费孝通的《乡土重建》等学术类著作、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理论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辉纯的《伦理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等论文资料进行学习、钻研。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或方法。笔者执教班级的学生属于深圳市中等层次的学生,整体把握整本书的能力不强,逻辑思维的能力缺少训练,语言理解的能力也有待加强。为此,在此书的导读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其独特个性,通过交叉重复、对比研究、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学术类著作的能力。

2.学生准备

《乡土中国》共14章,教师共开设4节导读课。在教师开设导读课之前的前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在教师正式开设导读课的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三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4-8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9-11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读12-14章。学习任务一是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每周教师开设导读课时,要求学生展示前一周的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或活动。

二、导读过程 第一课时 亦写亦画图结构 且范且引明概念

1.导读内容

“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及前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2.导读过程

(1)激趣导入

师生对“春节回乡潮”“北漂”等社会现象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三个任务

任务一: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成书目的。

任务二:浏览“目录”,了解此书基本内容或概念。

任务三:略读“附录”,了解作者的学术经历,明确作者对自己学术研究的评价,以及此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使用MindMaster软件绘制“如何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思维导图,并介绍快速、有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3)两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图画前三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并分析三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三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通过师生讨论,总结如下:

第1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三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點。

前三章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前三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活动二:学生阅读前三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师生讨论并总结如下:

理解概念首先应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然后通过引用材料理解概念;再者借助对比概念参照比较;最后还应该采用演绎佐证法反思检查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等。例如: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论点句)

“从基层上看去”,言下之意,“乡土性”只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

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②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引用材料)

此则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

③“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化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对比概念)

可见,从时间维度上看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应该是“现代社会”。

④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演绎佐证)

所以“乡土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应该包括其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特征。而前3章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阐述仅仅只包含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部分特征,因此,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界定需要完善补充。

3.布置第二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

(1)阅读内容

阅读4-8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

任务一: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核心概念,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活动一: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看看4-8章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第二课时 研讨分组促思维 精读示范品语言

1.导读内容

第4-8章(“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

2.导读过程

(1)一个任务

两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出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内涵。

师生讨论,最终呈现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比较的思维导图如下:

(2)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及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师生讨论,学生代表分别说出分类结果及分类原因,具体如下:

第一种分类方式:4、5章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6、7章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8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4、5、6、7章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维系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8章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4章为一组,5、6、7、8章为一组,其中5、6、7、8章都围绕第4章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就是每一章都单独成为一组。当然,还可以把5章不分组、合成一组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活动二:某学习小组成员分析第5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所引用文字与所阐述观点的关系。

师生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如下:

引用的材料是为了论证相应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借助浅易的引用文字理解观点,或者紧扣观点句去理解雅致精深的引文。

活动三:想一想,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

①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②“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③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通过这一活动,师生达成共识如下:

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

3.布置第三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

(1)阅读内容

阅读9-11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

任务一: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

活动一: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活动二:想一想:“法律”与“规则”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二者有什么区别?

第三课时 对比研读习方法 你言我语看联系

1.导读内容

第9-11章(“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2.导读过程

(1)一个任务

两个学习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的概念内涵。必须指出的是,这一课时的总结概念内涵,区别于第二课时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的二维对比。这一任务促使学生多维对比,尝试画出三维对比的思维导图,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乡土社会。

(2)两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本书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师生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如下:

这三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联系前八章所读内容很容易发现:

第1-3章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4-8章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而这三章(第9-11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一、第二课时重在提升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第三课时的这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活动二:举例说明“法律”“规则”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下:

“法律”是法治秩序的产物,“规则”是礼治秩序的产物。

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其目的在于:

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同时,对比归纳分析也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巩固。

3.布置第四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

(1)阅读内容

阅读12-14章。

(2)学习任务及活動

任务一: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

任务二: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或自己做过的调查,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学习委员创建微信群,共享所有文章。

活动一: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总结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并准备好分享的文字、图片资料。

活动二:各学习小组查找《语文常谈》《人间词话》《时间简史》相关资料,做好阅读推荐准备。

第四课时 群策群力比概念 追古溯今承文化

1.导读内容

第12-14章(“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2.导读过程

任务一: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

教师共同讨论,完成“对比概念表格”填写如下:(注:括号内为填写内容)

通过对比概念,进一步加强学生比对分析的能力。

任务二:联系现实,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然后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文章或心得。

这一活动从学生呈现的演讲内容来看有以下特点:

大部分学生能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思想观念、经济模式等去阐述“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变化,但是很少同学能对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部分学生存在不能理论联系现实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新闻、影视作品等,进而分析其中隐含的有关“乡土社会”的思想。

活动一:学习小组代表分享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并展示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略)

活动二:学习小组代表介绍《语文常谈》《人间词话》《时间简史》等学术类著作。

这一活动旨在促使学生明确学术类著作阅读的共同方法:

了解作者、梳理目录、借助评价、理清结构、研读语言等。同时,教师也应强调各著作的个性阅读方式。

三、总结反思

在《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笔者收获颇多。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有效展开的保障。最初笔者有意放任学生自主阅读《乡土中国》的两周,让他们饱尝了阅读的困惑滋味。之后的教师的示范和学生优秀成果的呈现,让他们喜出望外。而联系现实(如返乡潮、大学生村官、三农问题等)、影视作品(《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白鹿原》等),不断的交叉、重复,思维导图和比较研究方法又让学生们激情高涨,学生最终成为了阅读、思考的真正的主体,不少学生真正喜欢上了《乡土中国》这本书,并在作文中引用乡土社会的概念展开自己的写作。

其次,于整本书而言,更应该坚持“中心明确”“一课一得”“渐进重复”的原则。一味的贪多最终容易造成浅尝辄止、学过无痕的结果。理解概念、提升思维能力是笔者导读《乡土中国》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导读过程中,理解“乡土社会”、提升思维能力等目标贯穿始终。第一课时重在示范、学习概念理解的方法;第二课时继续理解概念的同时通过篇章分组、品析语言提升联系的、辩证的思维能力;第三课时理解概念后抓對比、抓联系提升对比、联系的思维能力;第四课强化对比思维能力并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记忆深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优秀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引导学生走终南捷径固然事半功倍,但督促学生脚踏实地研读文字必不可少。语文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去。在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思维导图画得很是漂亮,但是对比分析的内容存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没能落实到对重难点语句的研读和分析。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

猜你喜欢

整本书乡土导图
《论语》整本书阅读
烃思维导图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