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钱梦龙的语用观

2018-10-20刘传菠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课文文本

刘传菠

语用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简称,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①。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语用逐渐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成为当下语文课堂的核心目标。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钱梦龙先生就已经意识到语用的重要性,突出语文的训练和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乃开此风气之先者。

“语文教学认字、读书、听课、解说等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现实需求和个人意图,利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容,力求实现交际目标”②。语文作为母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理所当然是语文教学最基础、最关键的着力点。叶圣陶先生在其《略谈学习国文》中说道:

“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夠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粗精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和粗的罢了,如果记此为止,还算不得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③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及其语法规则,更要培养学生真实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钱梦龙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的奉行者和实践者,他“三主”教学观中的“以训练为主线”就是对叶老语文“用”的最好诠释。钱梦龙在谈到语文的工具性时,曾这样说过,“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维、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的训练”④。其中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就是钱先生语用观的雏形。钱先生的语文课堂并不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层面上,而是紧紧依托课堂,主动出击,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和生发点,创设语用的契机,实实在在地开展科学合理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一、提炼概括

面对一篇内容较多或结构复杂的文本,教师仅仅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学生会始终处在“知”这个层面上,距离“行”还相去甚远。钱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开展“严而有格”的语言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主要情节和段落大意,这样既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又能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会无意识地琢磨词语的运用,哪些词应该用,用哪个词更具有概括性,在比较筛选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语言运用能力。

钱先生在执教《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准确地抓住故事发展中的一些要点,列出情节提纲。经过师生的研究和讨论,全文的每一部分都用七个字概括,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⑤

这五个部分每一个字都是钱先生和学生仔细推敲得出的,其中第四部分“欲见梨花见其妹”中的“其”字一开始并不是此字,是经过学生的质疑并加以改动才最终形成答案。

钱先生在执教《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时,让学生用四个字把主要情节概括出来:

师:如果你能用一些四个字把主要情节概括出来,简洁明了,那就更好了。你试试看。

生: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海藏……夫(笑)——白蛇寻夫——水漫金山——白蛇中计——造塔镇压。

师:嗯,概括得很好。刚才大家为什么笑。

生:他说法海藏“夫”,人家会误会是法海的丈夫。(笑)最好改成法海藏“人”。

师:“人”好像太笼统。(学生七嘴八舌:藏“许”)好,就用法海藏“许”。

……

师:现在我们就来理一理这条线索。这件事并不难,只要把文章里有关“倒掉”的词语找出就行了。例如,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师插:能不能简化到最少的字数呢?)听说……倒掉。

师:好,就用“听说倒掉”。大家就以此为例,一路找下去,就会可以把线索里出来。

(学生看书,找线索,教师边听边读,最后完成板书:听说倒掉-希望倒掉——仍然希望倒掉——居然倒掉——终究要倒掉)⑥

此外,钱先生在执教《左忠毅公逸事》时,又一次对学生的概括力提出新的挑战:

师:……段意也能概括出主要内容,但是否还能简略一点……

生1:我把它编成了一个回目(众喜):左光斗古寺的英才,史可法文章署第一。(众笑)

生2:(朗读第二段,归纳段意)我也编好了两句:左光斗糟害受刑烙,史可法探监被怒斥。

生3:(朗读三、四段,归纳段意)重国事史公忠职守,敬师长屡访左公府。

师:看来你很难编回目,每句话都用了三二三的格式。第五段编了没有?

生4:第五段只说了逸事的传闻来源,编不出来,因为内容太简了。

师:编一句行不行?

生4:……闻逸事传录颂千古。⑦

无论是七个字概括段落大意,还是四个字概括主要情节,更或是以编回目的形式概括段落主要内容,钱先生始终要求学生要用最精炼、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精髓。

二、复述本文

复述是在理解文本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加工,把重要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整合,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有重点地叙述出来的一种训练形式。它是学生在熟读、深思课文的基础上一种综合性的语文训练,也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复述是一种言语训练,它是训练学生语用能力的不二选择。复述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内化的语言材料转化成能言语材料,并在表达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熟悉的语言要素,逐步转化为学生个性话的语言,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概括力,借助逻辑思维能力,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出来。正如钱先生说的那样,“文章的精髓只有化成了自己的语言,才算真正变成了自己的‘血肉,而融入肌体”。在复述中,不能完全背诵文本内容,要对文本的叙述要点做合理的转换,要不断地变换叙述词语,同时还要转换叙述的角度,此外还要防止叙述词语的单一化和叙述内容的平庸化,这样就会倒逼学生针对复述的文本内容进行字斟句酌,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和整合,这样无形中提升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钱先生深谙此道,他在教读《驿路梨花》时,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之后,又引导学生对这五个部分进行复述训练,开合有度,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师:这个故事大家都很喜欢。我们请几位同学复述,看他们能不能讲得别人也都喜欢他。请同学们好好听,留意他们讲得好不好,有没有重要的内容遗漏了。什么叫“重要”知道吗?

生: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

师: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一些关键性情节,如果漏掉了,那我们就要提出来。注意,不要背书,要讲故事,大家稍微准备一下。

生:第一部分:深山投宿见茅屋。(复述略)

师:他讲得挺好。有没有补充的?有哪些地方说的好?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意见。

……

师:根据第二个要点,我们也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

生:第二部分:饭香水热暖人心。(复述略)

师:讲的很好,同学们有补充的吗?

……

生:第三部分:巧遇老人知“实”情。

师:同学们有什么补充的?

……

生:第四部分:欲见梨花见其妹

生:(前一同学刚复述完,立即举手要求发言)他讲的很好,许多重要的词都用进去了。但“做梦”一段他没有讲。

……

生:第五部分:驿路梨花处处开(复述略)

生:这一段落,尽管很短,但有些词语还是不能省去。“洁白”这个词不能漏……⑧

他把复述课文始终称作讲故事,而非简单的复述,突出了教学的趣味;此外钱先生注重点拨复述的方法,不时要求学生“把任务的心情通过各种手段表达出来”“把主要内容都讲清楚”“把故事的妙处讲出来”,同时还强调“要讲究用词”,凸显了对语言锤炼的重视。

钱先生引导学生复述训练,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他先把课文分成的五个部分,然后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收一放,且收放有度,着实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替换比较

从文本的语言材料上看,文章的语言是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选定的,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当然是很有讲究的,每一个词都是作者仔细推敲得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深意,体会作者这样表达的匠心。

有些词语或句子表面上看不出语言表达的高明之處,但是如果把句中的词语替换成其他词语或改变句子的先后顺序,读者就会感受到表达效果的明显差异。钱先生经常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替换比较的方法品析词语独特的表达效果,教会学生咬文嚼字,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这为强化学生的语用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为什么用这一个“横”字?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生:“有”

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荒村”,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个村庄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一悲凉的感觉。

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从这里看出鲁迅先生很会用词。

……

生:“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为什么用“飞出”?

师:母亲是迎出,宏儿是飞出,能对调吗?(生笑)

师:为什么笑?

生:老太太走得慢。

生:宏儿活泼

师:不能对调,这就是用词准确。⑨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十分讲究用词,深入到他的作品,细心体会其语言运用的匠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横”字既形象又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绝不是作者随意为之,它寄寓了鲁迅先生对故乡毫无生气的一种失意和落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钱先生通过替换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横”字的独特性,引导学生深挖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透过语言的品味去和作者的心灵对话,真正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词语对调也是揣摩语言的重要手段。钱先生好似漫不经心的一问,其实是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用心去体会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学会于平淡中见奇崛。

只有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才会准确的用词。词语替换和对调的教学目的是一样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咬文嚼字,在比较中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旨趣,这对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想象拓展

想象和拓展是钱先生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锻炼学生语用能力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想象把课文的空白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语用的过程。

师:只要我们展开了想象,也就理解比喻的内容,本体、喻体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现在我先把几个难词解释一下,然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并且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注意,我不要求翻译,而是用你们自己的话来描绘。

师:现在我们请班上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同学把他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然后请大家对他的描绘进行评论。

生: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黄河从地下涌出,一泻万里,滚滚滔滔奔向汪洋大海。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里腾空而起,他的鳞爪在云中飞舞;小老虎在山谷中怒吼,成千上百的野兽的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才试试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就吹的尘土飞扬。奇妙的花含苞初放,是那样的鲜艳、辉煌……⑩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钱先生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课文的内容,最后让其他同学加以点评,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动机,培养必备的自我选择、自我判断和自有评说的自觉语用能力。

拓展是教师为了丰富课文内容,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把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引入课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教学手段。拓展不是教师简单地介绍给学生一些课外知识且被动地学习这些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拓展内容和所学课文的比较,关注学生言语表达上的主动性和内容表达上的独特性,进而优化学生的阅读感悟,发展学生的言语心智。钱先生在教读《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他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特点这个层面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用说明文的特点来说明另外一个事物,达到语用训练的目的。

生:在延河上。

师:延河上的桥,你给他取个名字,行吗?

生:延河桥

师:延河桥吧,怎么知道它是延河桥的?

生:因为桥的背景有座宝塔山,宝塔山在延安,延安的河,叫延河,延河上的桥当然叫延河桥。

师:看,他的推理多正确!那么,它是一座什么形式的拱桥。

……

师:请举一些例子。

生: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生:大桥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

生:桥的设计完全符合科学原理。

师:还有哪些词可用?大家一起来凑凑。

生:雄伟

师:雄伟?书中用的是一个动词,是哪个?

生:雄跨

师:对,不是“雄伟”,是“雄跨”这个词可以用。还有吗?

生:结构匀称。

生: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生:卧虹,长虹,长虹饮涧,都可以用。

钱先生的这个练习设计强化了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它不但是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更为重要的把是语言文字的应用达到了最大的效能,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和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经验,提高了语言运用的技能,让语文课堂变得鲜活了起来。

“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叶老的话一语中的,语文是用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钱先生因材设计,活用文本,没有让学生停留在文本理解的层面上,在此基础上他强化训练意识,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为学生打开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王元华.《“在语用中学习语用”的本体方法论探析》,《语文建设》,2017年第2期。

③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④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⑤⑥⑦⑧⑨⑩钱梦龙、彭尚炯主编.《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0、121、212、94、2、281、204.

[作者通联:山东济宁市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课文文本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语言文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