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微
2018-10-20陆振国
陆振国
[摘 要]需求层次理论从“需求”的视角解析了学生学习行为动机的源泉和动力,以之为指导思想,教师可通过环境创设、小组合作、因材施教、作品展示等,满足学生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1-0040-02
“需求”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要和渴望,它是对客观事物的追求,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发展,具有发展性、非固定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该理论认为,需求是诱发个体行为的原动力,需求的层次越高,则人的行为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这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围绕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满足学生各个层次的需求,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环境创设、小组合作、因材施教、作品展示等组织教学,将需求层次理论在教学中落到实处,提升教学质量。
一、环境创设,激发学习激情,满足安全需求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除了温饱生理需求外,还有多元化的心理需求,这就需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学习节奏适度的环境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温故知新的教学手段,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畏惧情绪,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如在“信息的编码加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程序执行过程,从中了解信息编码加工的一般过程,更好地感受利用信息编码加工解决问题的魅力,教师以“绘制函数图像(y=x2)”为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VB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过程。函数图像是学生熟知的内容,教师在问题分析中,以描点法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图像绘制的具体操作步骤,并由此有针对性地过渡到利用计算机编程如何实现各个步骤的操作,并在每一个操作步骤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认识代码、了解代码中各个语句的功能、调试运行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信息编程也没想象中的那么难,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选择学生以往熟知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敲门砖,并以多媒体这种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既降低了学生听课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恐惧,又满足了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小组合作,相互赞美,满足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学生对组织或者团体对自己认同的需求,强调归属感和爱的需求。而小组合作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常采用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彼此有效的交流与互动,获得老师与同伴的认可与关注,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归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如在教学“文本信息加工”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电子板报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和文本信息加工能力,教师以“《再别康桥》诗歌”为主题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电子板报的整体制作。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这首优美的诗歌,让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的冲击下产生联想,以利于学生选择切合主题的背景画面。然后,各小组针对版面布局、文字内容与图片的搭配、背景与主题是否协调统一等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每当小组成员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时,教师都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创作的信心。其他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可效仿教师,除了提出建议外,也应注重对同伴进行赞美与表扬,营造温馨和谐的小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电子板报作品。有的小组创造性地将音乐和动画插入电子板报中,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与立体性,并从中体会到使用Word软件进行信息加工的乐趣。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教师为学生彼此交流、自由发言、潜能发挥提供了机会,促使学生在彼此交流、认同中感受到被团体需要、接纳的被关注感,从中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情感动力,提高了学习成效。
三、因材施教,增强自信,满足尊重需求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开展教学,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对学生的尊重。学生由于个体学习特点以及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不同,导致对学习产生的需求亦不同。基于此,教师可通过任务分层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智力倾向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的目的。
如在教学“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时,为了更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动画信息表达、动画加工技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具有层次性的学习任务:(1)教师播放《宝莲灯》与《冰河世纪》中的两段动画,让学生观察两段动画的区别;(2)通过图形绘制让学生演示Flash软件的使用,并对帧、图层、补间动画等概念和操作进行解析;(3)让学生利用Flash软件,以“珍惜时间,珍爱生命”为主题进行动画创作,并在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学生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通过这种分层任务的设置,切实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任务完成学习。学生顺利地完成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后,就会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此时学生再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选择要完成的任务,最终达成所有学习目标。
依据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学习任务,满足了学生对尊重的需求,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作品展示,发挥潜能,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是需求层次理论中追求最高目标的动机与意愿,也是教育最理想的境界,主要体现在潜能的激发、智力的发展上,有助于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认知。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如,通过作品展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平台,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目标。
如,在“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合成的技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展示了《海边》与《少女》两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合成操作,并将作品提交到教学平台上,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其间,教师选择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展示,讲述作品操作中的技巧以及创作亮点等,如:针对“抠图”技术,怎样做到在合成后与其他图片浑然一体?在合成中,你还运用了哪些教材中没有的操作技巧?学生通过解析式的展示,既加深了对操作技术的理解,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习自信,同时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典范作用,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需求层次理论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从需求的视角解析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源泉,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在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学习环境、小组合作、因材施教、作品展示等教学策略开展教学,以切实满足学生的心理安全、社会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夏燕萍.理解并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活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5).
[2] 郑浩.借助合作学习 优化信息技术教學[J].中小学电教,2017(Z2).
[3] 王红斌.高中信息技术如何注重因材施教[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3).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