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
2018-10-20林立豪
林立豪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学领域之中,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0-0059-02
教学融合是指在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平台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借助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资源,通过人机交互对教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使其自然地与课堂教学融合,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不仅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际,探究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之策略。
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对求知动力的开发,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成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
例如,在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浓硫酸性质”的教学中,对于浓硫酸的性质学生在初中已有所认识,但多是通過教师的讲述来获取知识,其过程相对枯燥且抽象。因此,在必修1关于浓硫酸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具趣味性。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先播放“黑面包”实验的微视频:在装有蔗糖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水,再倒入较多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这时会看到黑色物质从烧杯中“长”出来。看到这奇妙的实验现象,学生惊叹连连,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促进了教学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此时,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学习热情进行浓硫酸性质的学习,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完成浓硫酸性质的学习后,教师再次播放“黑面包”实验的微视频,让学生结合所学浓硫酸性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实现学以致用。可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知识广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与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容量大、资源丰富的特点,可有效扩充课堂信息量,拓展知识的广度。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立足于改进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材的限制,拓展教学视野,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查找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形成学习资源包,包含导学案、丁达尔效应的图片、胶体化学之父简介、生活的胶体化学等资料,并在课前发送给学生阅读。教师将课堂安排在网络教室,一人一机,并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课程中,学生首先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查阅资料完成导学案,初步认识胶体;接着教师通过局域网向学生的电脑发送胶体性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小组思考讨论、归纳胶体的性质及特点,教师及时对学生反馈归纳的知识要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将总结的胶体性质发送至每个学生的电脑;最后让学生借助网络搜索查找胶体应用的相关资源并进行学习,同时将资源的链接发送至教师电脑,教师对资源内容进行筛选后发送至每个学生的电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充实学习内容,拓宽知识面。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提供者和学习的主导者,学生也可进行资料的收集、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知识的师生共享。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思维深度
手持技术是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信息技术,集数据采集、处理于一体,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形象为直观的特点。手持技术实验已成为当今科学实验探究与课堂教学最有力的教学工具。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手持技术可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得到更直观的学习体验,获得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和提升化学思维能力。
例如,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因素”一课中,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除了与弱电解质自身的性质有关外,还受溶液温度、浓度、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影响因素理解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而教学时,教师多依据理论分析规律,学生只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难以真正理解。为此,教师在“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因素”的教学中,可借助手持技术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随外界因素变化的数据。教师分别取60 L浓度为0.01 mol/L、0.02 mol/L、0.05 mol/L、0.10 mol/L的醋酸于四个烧杯中,并将计算机、数据采集器、pH传感器连接好,再依次用pH计探头测定四种溶液的pH并采集数据,根据数据分别绘制如图1、图2所示的曲线。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图像的特点及变化规律。由图1可得“在一定的温度下不同浓度的醋酸,其pH是一个定值,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图2可得“醋酸溶液的浓度越大,pH就越小,但pH的变化趋势(斜率)却随着醋酸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这说明醋酸浓度越大其电离程度反而越小”。基于图像的直观认识,教师让学生利用图2中的四组数据进行不同浓度醋酸电离度的定量计算,使学生对平衡图像分析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有更好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为后续有关平衡移动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手持技术,不仅使某些在化学课堂中无法实现的实验得以有效呈现,并有利于优化传统实验,加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代化,同时让学生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总而言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把教学和生活中那些抽象、立体的知识转变成生动、鲜明的图文音像,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拓展相关教学内容,可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