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小说教学的“三板斧”
2018-10-20武宗群
武宗群
摘 要: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文章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小说教学,紧扣文本,通过适当的方式,教导学生读文、读人、读社会,在感悟和思辨中构建自己的人生观。
关键词:中职语文;小说教学;“三板斧”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呈现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环境的。小说中的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为人处事,都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生活的蓝本,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性、观照人生的窗口。充分利用小说的这一特性展开教学,为学生查漏补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文本,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察人与社会的种种现象,在感悟和思辨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我将自己的这种教学方式归结为“三板斧”。
一、第一板斧:读文
所谓“读文”就是抓住情节这一环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了解内容,理清其中的脉络线索。这是小说教学环节中浅层次的一环,但也是关键的一环,因为它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经典小说不乏以情节取胜的,这就像一个人的颜值,是最先吸引人的因素。这是小说的特性,也构成了教学有利的一面,即学生容易被情节吸引,能精神比较集中地听课。但是小说通常篇幅比较长,而学生的注意力往往维持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的方式不独到,不能始终紧紧吸引住学生,学生很快就会精力分散,进入游魂状态。而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第一板斧,我从两方面着手:
(1)读与演:这一板斧考验的是教师的内功。小说中有人物、有对话、有背景,本身就充满了戏剧的元素,教学就是要让它们鲜活起来。教师通过声音、动作、眼神、表情等,把文字变成可听、可触、可视、可感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被吸引,不知不觉地被感染打动,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我是“说书”的,比如,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我还专门准备了一块惊堂木,当读到林冲听到仇家寻仇来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侯,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配合这句话,我适时地怒目圆瞪,恍如林冲附体,一拍惊堂木,引得众生脱口叫好,为林冲的终于爆发感到快慰。他们在教师的感染之下,真正走入了课文,走进了情景。
有时我唱独角戏,比如,讲《项链》“收到请柬”这一情节,课文里面有一段夫妻两人的对话,特别是女主角的语言,话中有话,非常微妙。我一人分饰两角,在朗读时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配合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尽可能地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思考、感悟课文传递出来的信息。他们不时地插嘴、偷笑、点评、会意……算是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含义。
(2)说与写:这个环节是训练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的一环,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环。具体做法是:第一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学生一一复述故事情节,同组学生可进行补充。此环节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教师要先做好复述示范,通过示范,让学生对复述的技巧有一个感性认识(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情要表述清楚),可以依样画葫芦,他们也就不觉得难了;二是不包办学生的发言,而是耐心聆听,及时发现他们的困境,然后不動声色地点拨、提示,帮助他们连贯地复述出整个情节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有预见性,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才能得以流畅展开。
第二,在复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怎样用较少的文字把课文情节概括出来,这就是我说的“写”。教师在课前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启发,结合课文的文体和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句呈现出来,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兴趣大增。比如,小说《项链》,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归纳出了课文的情节:梦想原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喜洋洋收到请柬,耍手段逼夫置装——闺蜜慷慨借项链,欣喜若狂埋祸患——参加夜会舞迷醉,乐极生悲丢项链——毅然决定赔项链,十年青春付东流——还清债务容颜改,方知项链是假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语言半文半白,很有韵味,我们又尝试着用古代章回小说的题目写法来呈现,归纳如下:他乡巧遇故人面,小二报恩暖人心——酒店密谋疑云重,小二心忧妨恩人——买刀寻仇沧州城,激愤难耐显真情——走马上任草料场,风雪交加路迷茫——为祛寒市井沽酒,遇古庙虔诚祈祷——雪压屋塌无处去,权且借宿山神庙——草场失火得真相,手刃仇敌快恩仇。
这些语句都是师生共同讨论、斟酌,最后形成的,个人认为,虽然有瑕疵,但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更重要的这是他们参与得到的。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逐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的想法是:小说情节的归纳是比较浅层次的教学,学生凭他们多年的知识储备,在教师的引导下,是能够比较好完成的。而学生有依赖性,不太爱动脑筋,习惯了教师包办讲授。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授人以渔。只要你下功夫耐心地加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听、说(复述、讨论)、写(归纳总结)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一石三鸟之效。
二、第二板斧:读人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反映了世事百态、价值观念,甚至超越了社会性,展现的是共同的人性。学生如果不懂得“读人”,或者对人性的认识或肤浅、或扭曲、或片面,都将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我们在小说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依照本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读人识物、格物识人的方法,进而增强学生对人及人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如下目标:
(1)学习读人识人的方法: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所思所想,才能形成对一个人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切忌臆想、片面武断。
比如,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林冲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一面。
看到草屋在风中摇摇欲坠,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我们知道了林冲本就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最不可能反叛,最后却被逼上梁山,让人唏嘘不已。待到林冲破口大骂仇敌,并买刀寻仇,我们看到了一个能屈也能伸的血性男儿形象。
(2)了解人性是多面的、立体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不足。所以看待一个人要客观,不苛求完美,懂得包容兼蓄,才能交到朋友。
比如,研读《项链》一文,女主角玛蒂尔德在前面部分表现出来的贪慕虚荣,很不受学生待见。特别是读到她玩心机,祭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逼着丈夫为她置新装这一情节时,不少学生表现出了鄙视的神情,甚至骂出了口。这时我提醒他们,别把一个人看死了。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角后来决定倾家荡产也要赔偿项链时,她决不负朋友的担当和诚实,课文中用了“英雄气概”来形容。我组织学生讨论“平凡人的英雄气概”和“值不值得交玛蒂尔德这样的朋友”。这些问题都非常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现实,学生也有话可说,所以讨论顺理成章地得以展开。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我反复强调一点:就事论事,用事实(文本)说话。不论是对课文中的角色,还是对生活中遇到的人,都应该客观公正地去认识和评判。
(3)注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追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比如,《项链》一文中,女主角表现出来的虚荣心,大概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心理。我请学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有没有虚荣的例子。学生讲了许多的事例:喜欢听好话、借别人的手机在同学面前炫耀,等等。我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难道就没有可以理解,可以宽容之處吗?实事求是地说,有一点虚荣心是人之常情,我们能不能挖掘它的正面意义呢?可不可以把虚荣心变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呢?在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现今世界,我们对待虚荣心是否应该再多一些宽容呢?希望同学们思考这些问题,能够辩证地看待人和事,在未来的岁月里,温柔地待人也被人温柔以待。”
这一环节主要在讨论中展开。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说起、从学生碰到的问题说起。师生通过共同的讨论分析,来明确一些基本的观念,为学生将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一个基础。
三、第三板斧:读社会
经典小说对社会环境的展示和揭露是相当深刻的,可挖掘的东西很多,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历都相当有限。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要把握好度。我的这一板斧主要放在分析方法的运用上面:始终立足文本,运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莫泊桑笔下的19世纪的法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可以从课文中人们的言行和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去一探究竟。所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学生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我说:“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是与生俱来的还是社会影响的?文中并没有写她小时候,我们不好下判断,但是马克思说过‘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看看她身边有没有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和事?”同时给出提示:
(1)那个有钱的女朋友,也会买假项链充门面,还专门为假项链配一个豪华的首饰匣,是为什么呢?(是虚荣心在作怪)
(2)她的先生在家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存钱要买一支用途不大的猎枪,又是为何?(不过为了面子上好看)
(3)还有破旧的马车为什么只在夜里出现,在白天却自惭形秽不出来?(是因为光天化日之下,人们为了面子是不会乘坐它的)
“你们看,从有钱的贵妇人,到普通的市井百姓,无不存在拜金和虚荣享乐的思想,这说明虚荣心是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和生活土壤的。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共同形成了当时的社会风潮,反过来又深受其害,造成了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喜剧。”
这一环节教学还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引导启发为主,点到为止,突破一点,不求面面俱到。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教学艺术之路永无止境。我们的教学就是应该秉承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所想,希望我们的点滴教诲能帮助他们走好未来的路。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林颜仙.中职语文小说教学现状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3]周红华.浅论中职语文小说教学技巧[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4(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