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和路径选择

2018-10-20宋丽英高月亮

求知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高校

宋丽英 高月亮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高校大学生群体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媒体化道德形态的影响下,意识形态格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现实的需要,其路径选择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需要;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晦涩难懂到通俗易懂、由抽象到具体、由少数人能够掌握运用发展为多数人能够理解掌握的过程。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格局有深刻认识,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做出正确选择,这是当前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

一、高校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媒体时代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昭示我们:“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媒体化道德形态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现实的需要。

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非常復杂的社会现象,它集中体现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切正面和反面因素的矛盾实质:它既表现了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又表现了它的消极性;它既包含了创新的力量,又隐含着破坏和颠覆的因素;它是希望和绝望两面共存、而又互相斗争的文化生命体。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涌入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它对我们国家的思想、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非常明显的冲击和影响。

(1)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它既能以全球的视野对人类社会发展现实境况进行审视,又能从社会具体视角对社会制度和体制给予关注,还能从价值伦理的角度对社会的民主与和谐进行探讨。它具有多维度视角,可以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显示出超越性和前瞻性的特点,这大大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促使他们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多向度思考。

(2)促进理性思考,更加关注现实。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非常重视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对各类问题的看法,表达他们的愿望。许多大学生都能做到冷静、客观、辩证,他们既能找到问题存在的共性,同时也能看到问题的个性。所以,多数当代大学生都是乐观而积极向上的,他们想要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

(3)增强了爱国心,唤醒民族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野心勃勃,他们利用其强大的综合国力致力推进经济全球化。同时,他们也极力把资本主义的文化信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鼓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文明”的优越性,不断巩固自身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但是事实出卖了他们所谓的民主,也激起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愤慨和不满。在这样的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青年学生的爱国心被激发,民族意识被唤醒。

(4)理想信念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晚期的“文化逻辑”,它反本质、反规律。虽然能够对大学生张扬个性、大胆创新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但是它也会腐蚀大学生们的心灵,使人颓废,造成深层思维的禁锢甚至窒息,致使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人生目标缺失,丧失社会责任感。

(5)消费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凸显。“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传媒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强势媒体大肆鼓噪‘消费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一味地宣传个人主义,过分地崇尚消费和享乐,以至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都卷入消费市场的轨道” 。在这样的消费主义观念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再把勤俭节约作为传统美德去继承和发扬,而是陷入了颓废的生活方式,以此来解脱精神上的空虚和心灵上的孤独。

2.媒体化道德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技术与消费的社会。大众传媒以迅猛的态势进入到青年一代的学习生活中,成为超越家庭和学校的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和社会化的手段,形成了媒体化道德教育形态。在社会媒体化、教育国家化的宏观背景下,学校的道德教育必然会受到冲击和影响,媒体化道德教育形态给青少年的是混乱的方向和感性的选择。

(1)媒体化道德形态强化了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从三个维度构成人的现实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与自身关系的中介,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这一核心地位决定了价值观处理的核心问题——自我意识与私有制导致了个人与群体价值的分裂。崇尚自我、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是媒体化道德形态下青年一代的共性,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是需求的终极目标。

(2)媒体化道德形态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人们通过交往实践形成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存在论层面上的逻辑本源,既不是抽象的个人,也不是抽象的社会。信息时代的影响,传统的实践交往形式逐步被媒体化交往所替代,通信工具的飞速发展与普及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弱化。发达的网络社交平台虽然使人们获得的信息量倍增,但个人变得抽象、社会变得抽象,其信念和行为是否契合却很少在现实的交往中印证结果。高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必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引领、矫正、感召的作用。

二、高校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1.研究高校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机制

大众化的机制实际上是指理论体系或价值观如何吸引和说服社会大众的内在方式,它由两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是理论体系本身的内涵魅力,二是这种理论体系内涵与社会大众需求的对位或契合状况。毛泽东早在江西苏区革命斗争中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机制就是要知道学生们看重什么、关注什么,“以学生为中心”为宗旨,维护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利益与理论达到了契合,理论自然会得到理解、支持与拥护。

2.创新高校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形式

(1)正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创新教育宣传手段,改善“三观”培养模式,力求学生乐于接受,要做到三个结合: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相结合,重视发挥新媒体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以新媒體为载体和环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重视并且回应传播中大众对形象的诉求,力求创新形象;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课堂除了仍然要作为高校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还要探索多种现代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通俗化、具象化,使之真正为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在坚持多层次性、开放性、主体性、系统环境适应性、整体统一性的前提下,创新道德教育形式。学校道德教育要注重国家、社会、传媒与个体互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生存智慧。在变化的社会形态里,帮助学生解决个体要合乎道德的生活与生存问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应当的社会结构中以应当的方式对应当的人采取应当的行为。在具体形式上,可通过新颖的方式,加强个体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意识,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被吸纳。

3.通俗高校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抽象的逻辑体系,目前掌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并且应用于实践的往往只有党政机关、学术研究单位、高校等少数单位和特定群体,并且形成了这些特定群体间交流的语言规范。语言是理论传播最重要载体,为了实现学校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国家组织了专门力量编写了思想政治教育类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较之理论专著更加通俗易懂,但其规范化的话语体系仍不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在于普及,普及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实现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变。我们要在保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前提下,选择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用学生熟悉且乐于接受的语言,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结语

总之,在高校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要防范形式的简单化、话语的庸俗化、研究的低质化;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内容的建设以及教育人才的培养,鼓励专业专项研究和探索,以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学生中的新普及,拓宽高校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洪晓楠,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2007(1).

[4]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6]孟宪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定位和路径选择[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5).

[7]陈方刘.浅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J].学术论坛,2009(5).

[8]房广顺.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

[9]郭艳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11(1).

[10]胡 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高校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