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研究
2018-10-20陈瑞朱宇波汪芳
陈瑞 朱宇波 汪芳
摘 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文章从“环境—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文化与教师的天然关系,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文章提出农村教师要在传承文化中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具体可从整理乡土文化、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研究乡土文化这三条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路径
一、引言
为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但是,目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困境。虽然当前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诸多制度或政策举措,但收效甚微。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制度和政策未落实到位,最终流于形式;二是农村教师本身的内驱力未被完全激发,致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始终难以跟进。同时,从现有研究来看,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关注”比较匮乏。事实上,文化与教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思考教师专业发展须将其放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因此,本研究试图从“环境—文化”的角度思考文化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联系农村教师生存的实际情况并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
二、“环境—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环境—文化”“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环境—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国外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论述。
利伯曼(Lieberman,A.)从教师工作的实践性和动态性特点出发,提出了一个开阔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念。他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文化建设过程”。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中应该建立起“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从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行为受到鼓励和支持”。为此,一方面政策、制度、组织等的建设应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不仅应建立起“大学—学校”的合作关系,教师之间也应该在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究中形成互助、协作的专业文化和学习文化。
如果利伯曼是从“支持”的意义来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那么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则进一步从环境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价值方面阐释了“支持”的意义。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师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环境,而创造一个支持教师持续发展的环境关键则在于教的文化,“教学文化的意义就在于为教师工作提供意义、支援和身份认同”。事实上,只有当教师从其实践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内在地获得其社会角色的意义,他们才会自主地寻求专业发展。
2.“环境—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动性”
从上述论述可知,利伯曼和哈格里夫斯都强调作为环境因素的文化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但无论利伯曼还是哈格里夫斯都仅仅是单向度地阐述“环境—文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芭芭拉·罗高福(Rogoff,B.)提出的“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强调的文化与个体发展交互作用的观点,则有助于我们从“互动性”的方面来理解“环境—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罗高福认为,在个体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中,“人促使文化进程的创立,文化进程也促使了人的发展”。个体发展与文化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罗高福提出了一个“文化社区”的概念。在他看来,社区由“具有共同的和持续的组织、价值观、理解、历史和实践的一群人”组成。也就是说,社区实际上更强调一个“文化”的概念,当然,这种文化有着“地方性”的特点。
如果说罗高福的“文化社区”概念强调了人对文化的依赖作用,那么其“文化过程”概念则阐释了文化对人的发展意义。罗高福认为,文化过程是一种活动,是不断变化和生成的,并且这种变化和生成有着“相互”的意义。正是这种“相互”性指示了文化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他指出,“随着社会文化活动的变化,人们在其社区的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改变自身的参与而得到发展”。实际上,生活于某一社区的人们,不可避免地被其所属社区的文化“濡化”,并日渐将属于该社区的价值观念不知不觉中融入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罗高福关于文化作用于个体发展的观点,似乎能与怀廷(Whiting,J.)达成共识。怀廷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周围一系列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的结果。
三、传承文化是教师的使命
从上述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到,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两者密不可分。此外,教师的天然使命是传承文化,不仅要传承课程内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还要传承对人的个性塑造起关键作用的乡土文化。
1.传承文化是教师的天然使命
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是社会上人人称羡的知识分子。有学者直接指出,“知识分子意味着对社会的关注与价值的承担”。那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他们势必承担起传承社会文化的重大使命。同时,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如各学者所说,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是对知识背后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运用。教育所涉及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蕴含着该国或该地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显然,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自然而然需要承担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
2.课程是教師传承文化的主要形态
教师应传承什么样的文化?教师所要传承的文化,主要是以课程形态存在的文化。
文化是课程的母体。“课程内容来自于社会文化”,课程从文化中来,是文化的内涵填充、丰富了课程的体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进入课程中去,课程对文化有着一种选择和过滤。英国课程论专家劳顿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这意味着,只有那些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经过历史沉淀共同的文化才能进入课程。但文化即便被精心选择之后,也不是一纸的堆砌。人们还要把文化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学生的心理顺序编排课程,因为文化“决定着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及范畴来源”。
正因为只有那些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才能进入课程,所以课程所承载的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把课程中蕴藏的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去教育人、感化人、发展人,使学生吸收正统文化,保持精神的纯洁性,更快地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因此,通过课程传承文化对育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3.游离于课程之外的乡土文化也是教师传承文化的重要内容
除了以课程形态存在的主流文化,教师还应传承乡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虽然未被选入正统、官方的课程,但是乡土文化具有塑造个性的独特价值。何为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但是,随着现代文明快节奏的发展,乡土文化逐渐式微,教育的标准逐渐向城市看齐。农村的学生也像城市学生一样埋头做题,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一无所知,甚至“连农活工具也无法辨别”。即使在农村,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不应该是统一的人,而是独特的、鲜活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思考方式。当具有强烈乡土性、独特性的乡土文化作为资源进入教育过程,教师培育出的人才必定会带有乡土文化所赋予的独特的精神与价值。可以说,农村教师传承乡土文化有着非凡的教育价值。
四、乡土文化是农村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乡土文化不仅是教师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
1.人是文化的存在
从人的本质上来看,“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文化的背景之中,必然要接受文化对其的制约和影响。人创造了文化,同样也生活在文化中,并且深受自己所创造的文化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又是如何的呢?文化对人有着教化、规约的作用。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时时刻刻都在约束着人的行为。人长期受文化的熏陶,内心受到警戒,并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看到,教师先是人,作为人,教师也应该是文化的存在,教师的意义只有在文化中才能得到理解。
2.乡土文化是农村教师的生存方式
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说,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在一代代人类的生活中不断传递、延续下来,并且后代人都生活在文化之中。在这种生存方式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信仰、价值、规范、艺术等。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将文化抽走或将其置于异化的文化中时,人马上便会强有力地感知到文化的存在和力量。
上千年农耕文明给人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资源,如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生活工具等,这些可感的内容成为了乡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教师身在农村,日日浸润在乡土文化中。一旦离开这些乡土文化,农村教师将无所适从。具体来讲,他们便无法享受农村丰富多彩、朴实无华的文化生活,无法得到乡土文化所给予的生命的存在感、安全感。可以说,乡土文化即农村教师物质生存和精神生活的良好凭借。因此,农村教师不能离开乡土文化而独立存在,乡土文化是农村教师的生存方式。
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
“环境—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求将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植根于乡土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农村教师本身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也生活在乡土文化之中。结合调查所了解到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农村教师应在传承文化中实现专业发展。笔者尝试从以下三大点提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
1.整理乡土文化,增强职业认同和自信
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农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有意疏离,实际上是对农村教师和农村环境的排斥和不认同,这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陷入疲乏状态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要大力倡导农村教师以乡土文化为依托,对乡土文化进行整理,成为文化的承载者。农村教师要深入乡村民间,将乡土中引领社会价值的积极文化加以保留,将消极、腐朽的文化予以舍弃,最后将乡土文化整理成册。
搜集—加工—整理是一个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之中,农村教师既会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了解,领略乡土文化所饱含的丰厚底蕴和强大魅力,在熏陶和感染中生发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又会在整理过程中获得他人的赞许和对自身专业的自信。当农村教师开始以乡土文化为荣,他们才能在农村教育事业中破除心理上的障碍,恢复自信与激情,从而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和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师自主整理乡土文化,不仅很好地传承了乡土文化,更促进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又大大地增进了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和信心。
2.开发乡本文化课程,强化教师专业能力
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缺少快速成长的机会和平台,只能囿于农村的一方天地,而且缺乏名师的专业引领和指导,只能自己在崎岖的道路上探索。难以获得外界资源的强力支撑是农村教师现实的无奈,但农村教师应勇于挖掘专属于自己的有利资源——乡土文化。在农村,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人文资源、生动鲜活的课程资源,例如别具风味的地方特产、有趣的民间故事、精巧的民间工艺、热闹的民间集市、震撼的地貌形态,等等。这些是城市文化中所没有的,却是城市教师所渴望得到的最樸实的文化资源。有了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农村教师可通过课程开发的方式来实现乡土文化传承和专业自主发展的双重理想。为此,农村教师要确定乡土课程目标,精心选择乡土课程内容,确定乡土课程的实施方式,最后对其进行课程评价和反思。
在开发乡土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既能够获得外界对其专业能力的充分肯定,从而获得激人奋进的专业情怀,又能够看到课程开发过程一系列的不足,以便优化自身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反思能对评价中反馈的意见做出新的改变,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乡土课程的开发促使乡土文化能够更完整地传承给下一代。
3.研究乡土文化,提升专业研究水平
面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资源的短缺,农村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潜在资源,更要发挥自身能动性,做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翁。因此,应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以乡土文化为对象,展开专门性研究,以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并推进乡土文化的拓展深化。
教师成为乡土文化的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教书匠、旁观者,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发展。做乡土文化的研究者,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使农村教师成为人人心向往之的职业;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六、结语
总而言之,整理乡土文化、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研究乡土文化,即做乡土文化的承载者、传承者、研究者,是对“环境—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紧密联系,传承文化是教师的天然使命,乡土文化是农村教师安身立命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这三条文化路径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水平,而且能够更有效地传播、继承和推进乡土文化。不管对农村教师本身的发展而言还是对乡土文化的拓展深化而言,這都不失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茹荣芳.文化生态取向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4):63-66.
[2]李 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叶 澜,白益民,王 枬,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3-214,273,224.
[4]Barbara Rogoff.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薛 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8,130.
[6]黄 瑾.走向文化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研究——来自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7]车丽娜,徐继存.寻找失落的知识分子精神——论教师的知识分子精神的式微与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8]傅禄建.教师——在文化传承与开启未来中的应对[J].上海教育科研,2014(6).
[9]叶 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Denis.Lawton.Class,Culture and the Curriculum[M].London:Routledge,1975.
[11]彭虹斌.论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
[12]尹应睿,谢德敏.一场荆棘密布的文化苦旅——乡村教师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思考[J].教育家,2016(5).
[13]谢 冉,母小勇.文化哲学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学课程构建[J].山东高等教育,2016(1).
[14]衣俊卿.论文化的内涵与社会历史方位——为文化哲学立言[J].天津社会科学,2002(3).
[15]刘 茜,周莉莉.多元文化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J].成人教育,2013(4).
[16]李富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1).
[17]曲 爽,马永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师自身素质发展[J].教书育人,2010(36).
[18]娄欣生.论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3(3).
[19]李 颖,李 强.基于文化变迁的农村与城市教师专业发展比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0]胡 绪.研习科学史:促进科学教师的内发式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2011(6).
[21]唐松林,廖 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
[22]葛孝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转换——“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3).
[23]黄 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师教育研究新动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
[24]罗 林,涂 涛.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