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研究
2018-10-20姚丁丁
姚丁丁
摘 要:面对近几年我国每年有700余万高校毕业生的现状,作为一线城市本科院校,如何通过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文章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规划的评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设的评估、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建设以及成果进行的评估,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估体系,最后给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议,主要是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家庭、社会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最后对文章整体做出总结。
关键词:创新创业;评估体系;基本素质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构成
创新创业基本素质是创新创业者开始创新创业实践前所经历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的聚集过程。它不仅有助于创新创业者明确创新创业目标,积极把握创新创业机遇,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决策和将创新创业计划付诸实施,而且还为创新创业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挫折和解决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提供了有效手段。
诚然,创新创业者成功的表现和途径各有千秋,有关创新创业者素质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和创新创业能力四大要素。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问卷调查
笔者围绕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和创新创业能力这四个方面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该调查于2017年10月12日至11月中旬在广东省的三所本科院校进行。为使调查问卷具有代表性,问卷按照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进行控制性的发放,涉及中文、财会、计算机、英语、医学、艺术、交通运输、水产养殖八个专业。
问卷设计共有20个小题,其中15个单项选择,5个多项选择。此次共发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约为93%。
2.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从下表的问卷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现象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多数人持有创新创业的想法,说明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还是比较强烈的;有的人把创新创业看成是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勇气可嘉。但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第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很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小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持有狭隘的理解,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创办一家公司或摆地摊;第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处于对创新创业敢想而不敢干的现实之中,真正实施创新创业行为的人极少。大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持极为谨慎的态度,创新创业的动机明显比较被动,追求安稳工作的就业观仍占主流。这与多年来的就业教育是分不开的,也说明创新创业的主体意识与创业精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体现出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创业,也越来越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一)有利于缓解日益突出的社会就业压力
根据相关的资料,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仅仅维持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在这种背景下,必须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各种各样宣传创新创业的知识讲座,让大学生真正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加稳健地踏入社会,积极主动地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二)有利于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民族进步的灵魂就是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够为国家储备足够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使国家永葆生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出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源库,以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从而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构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规划的评估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道路是比较漫长的,在计划长期稳定发展时,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规划进行评估,应该包括本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划教育过程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制度的落实情况都应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学生在思想上的认知,通过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其抗压能力,从而对大学生的創新创业设计进行系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榜样,并且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设的评估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的时候应该将其列入其中。学校的教学建设主要包括学校师资力量、课程的体系建设、教育环境建设和教育科研建设,其中,教育环境建设又包括软环境的建设和硬件环境的建设。针对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学校除了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奖励,包括精神上的奖励和物质上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精神上的奖励旨在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信心,物质上的奖励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上的资金支持。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投入活动基金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创新创业积极性,也是学校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表现。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建设以及成果的评估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活动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应以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导向,在活动建设上格外重视并从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进行评估。对创新创业成果的评估应该从学校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学校内部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方面的表现,学校外部是指学生在进行实习或者毕业之后的跟踪调查,从学生所在企业的反馈中了解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最终做出综合性的评估。
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层面
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园、实验中心等资源,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有意向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去参加培训和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不断实践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加创新创业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创造一个高校、企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二)管理层面
学校应加大资金和各类资源的投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将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政策落到实处。
(三)教师层面
高校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精神,使其学会创造性地研究与学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品质培养的同时,教师需要对创新创业有深刻的领悟和实际的体验,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让学生从教学实践中学到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经验。
(四)教学层面
完备的创新创业结构需要其他领域的综合知识,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社会科学知识等。所以,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学生获得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为目的,通过全面的知识学习与培养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并且通过大学生科技园、科技信息中心网站等新兴媒体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的知识。
(五)家庭层面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家庭的创新意识对形成和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产生驱动力。所以,家长需要转变观念,鼓励和支持孩子毕业后再进行创新创业,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方向指引,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六)社会层面
社会需要从经济和人文两方面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支持,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倾斜。同时,完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朱 娟,邓 琪,胡发刚.创新创业视角下的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评价[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8(1).
[2]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全国新书目,2015(4).
[3]卢文刚,周 爽,刘 沛.高校共青团科技创新创业绩效评估研究——基于广东“攀登计划”1000个项目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19):110-117.
[4]黄雁雁,胡兴宝,邵宇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客”创业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对外经贸,2017(9):139-141.
[5]赵健凯.新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探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7(5):26-32.
[6]洪 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7]陆 芳.协同创新下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探究——以江苏高校为例[J].中国商论,2017(6):181-185.
[8]张继中.论现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9).
[9]杨小磊,李保英.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系统构建与整体优化[J].系统科学学报,2017(1):81-85.
[10]钱 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路径选择[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6(6):5-9.
[11]周新民,王紫薇,夏石磊.經管类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5):75-77.
[12]张福利,李 乐,于 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体系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0):34-40.
[13]刘清宇.新时期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检视与路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6(6):7-9.
[14]杨文燮.高校制度创业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
[15]殷万君,黄 超,熊建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估指标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6(16):139-140.
[16]方珍珍.基于绿色理念下的集装箱住宅改造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17]李 贺.“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6.
[18]刘 丹.安徽大学普通本科通识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19]伯 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创新与体系支撑[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46-149.
[20]刘丽玉,林江豪.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及评估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培训,2016(4):16-17.
[21]何 萌.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建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22]张英华,郝 杰,石博玮,等.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天津市大学生创业准备现状的调查与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6(2):58-63.
[23]苏亚民.论民族院校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16(3):59-60.
[24]温 杰,汪慧琳.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