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发展
2018-10-20王颖
王颖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承载了大量名族记忆和基因,属于国家重点文化资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受到了很大威胁,一些非常珍贵的文化瑰宝,也因此而逐渐消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危机。但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生存危机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作为教育界,特别是艺术教育,更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加以重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等艺术教育 保护 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157-03
有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也有一部分人坚持传统的带徒学艺才是民间艺术形式延续的更好方法。但无论哪种方式,要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就势必培养出喜欢传统文化,愿意将终身事业奉献与传统文化的传习者。驾驭本质就是通过学习文化过程,让文化在社会中传递、创新和再生。高等艺术教育也应具备文化传承能力、文化融合能力与文化创造能力,应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传承的路径,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向高等教育的融合,可以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承担压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种团体或跟人视为文化遗产的,以表演、实践、表现、知识或技能形式体现的,或各种工具、工艺品、具体物品及文化场所等。其中包含:社会风俗、口头传述、表演艺术、关于自然或宇宙知识和实践、手工艺技术。由人类掌握通过口述或其他方式代代相传,其最大特点就是符合民族独有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民族特有审美习惯和民族个性的完美体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情况和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相互融合,对我国内部文化的冲击和改变都在增加,我国文化体系发生很大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了极大威胁,区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面对这一严重问题,我国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了大量措施。针对这一工作建立了一系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件和相关政策,通过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名录,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政府的支持下,虽然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来情况仍不容乐观。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加速消亡,为了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下去,除了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外,作为高校,应利用对所处地方的地方性文化保护提供便捷条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等艺术教育当中去,一方面发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为高等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拓展出更宽的道路。
三、针对高等艺术教育开展非物质遗产文化教育可行性分析
(一)如何在民间挖掘、整理、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并加以创新,是我国高校既艰难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已经有相关高校提前一步进行研究,比如我国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针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了地区性研究机构,还有一些大学通过学校与企业单位联合,建立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中心,例如新疆大学就联合宝亨集团创建了地区保护研究机构。还有很多高校也建立了民俗学院和相关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显然已经得到全国高等学校的重视。
(二)作为地方高校,由于与本地的文化遗产更加熟悉,所以更加方便学习。地方高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以当地人为主,在本地的成长环境熏陶中,更了解本地生活及民俗习惯,针对本地的文化遗憾理解和认知有思想基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学习当中,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学习过程中更有热情,在通过学习和掌握各种文化和活动技巧,对其文化意义与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容也加深了理解,并且可以对这些内容加以总结,进一步创新发展。通过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可以吸引跟多新生投入到活动中,这些文化艺术形式就这样,通过一代代更替换届的学生,不断有新生学习,不断涌入新鲜血液,从而有效的改善传承者的年龄结构,并且因为高校中文化层次较高,所以也使传承者的知识层次得到提升。
(三)高校艺术生因正值青春,更有活力和热情,对于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有力量。高校中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也大多以中青年为主,从领导到组织参与者的结构都非常年轻健康,因为具有更高的知识储备,所以眼界更加开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護中能够发挥高于社会力量的效果。
(四)高校的图书馆中拥有较为丰富的图书资源,地处本地的图书馆中会包含很多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查阅相关记录也更加容易,还能借助学校众多教授、专家和学者的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进行扩充,并通过整理形成更加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所以高校内更具备采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便捷条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五)高校拥有更浓厚的科研氛围,使保护目标更为明确。市场行为往往更加重视眼前利益,目光不够长远,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通常都是打着保护的口号,却以营利为目的。在真正的保护意识上仍有待提高,盲目的利用市场行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其根本上是不具备可行性和长期发展性的。相对于社会保护形势,通过校园进行保护工作能有效避免将这份文化传承工作利益化,更注重挖掘,整理并进行相应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需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支持,我国目前对于这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有限的,很难将相应措施落实到位。所以作为高校更应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任,肩负起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使命。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等艺术教育的推动作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增强重视,建立组织方便引导。高等艺术教育高校应该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开设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设置成一个科研项目,对相应知识进行普及。高等艺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高等艺术教育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载体,培养专业人才作为目标,使校园文化内容得以丰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以使高校中的人才和科研力量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升华,以科学为依托,进而将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在加强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高等艺术教育当中,这不仅仅是将民间文化引入高校,将文化传承下去,还能通過高校学生对文化的学习,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增加民族的凝聚力,是将民族文化与教育相互整合的过程。高校可以通过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例如学术探讨、文化节、艺术节的形式,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在大学期间,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喜爱,并能积极的融入到民族文化当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生存在社会当中的一员,应该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文化有相应的认知,只有通过对多种文化的理解,才能在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仅仅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保护很难达到良好的发展和传承效果。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在执行上往往存在很大的困难,通过设立相应的机构取得的效果也并不明显,高等艺术教育学校在此方面拥有更强大的技术支持,有更年轻化的组织团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融入到高等艺术教育当中,也可以优化现有的艺术教育课程,对双方都有促进和优化作用。综上所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等艺术教育当中,除了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也能对高等艺术教育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两者结合才能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2]安琳.艺术类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03):260.
[3]涂光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5,(13):183.
[4]曾筠毅.高校艺术人才在非物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众文艺,2015,(14):211.
[5]刘慧群.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大学传承与发展——以侗族大歌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02):104-107.
[6]孙宇.非物质文化语境下的民间雕刻艺术传承[J].艺术教育,2017,(21):226-227.
[7]邓彦锋.非物质文化视野下苗族文化融入当地中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探讨[J].大众文艺,2016,(1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