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地音乐进入高校课堂的思考

2018-10-20葛芳辛王路

艺术评鉴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考课堂

葛芳辛 王路

摘要: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的吴地音乐文化课程自1998年开设以来,已有20个年头,期间开设了多门吴地音乐的相关课程,对普及、介绍、传习和研究吴地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常熟理工学院开设吴地音乐课程的现状出发进行考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吴地音乐 常熟理工学院 音乐系 课堂 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98-04

本论文主要从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开设相关吴地音乐文化课程的现状出发,思考问题和提出建议,使常理工音乐系能真正利用好高校这一平台,更好地传承吴地音乐文化,源于地方更要服务于地方,为地方输送更多符合地方音乐文化发展的优质人才,在同类高校中起到标杆的作用。

一、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开设吴地音乐课程的现状

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于1998年在江苏同类高校中率先开设古琴选修课程,后又于2004年全面开设系列吴地音乐文化课程,这种课程在音乐师范本科的同类高校中是设置得较早的。

(一)吴地音乐系列课程开设原由

1.教育部文件的倡导

我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司于2004年12月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对各个专业课程所需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各地方学校的课程设计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设符合当地民族特色的相关课程,并规定有该专业的高校于2005年秋季执行,这就把因地制宜开设地方音乐课程纳入了常规化的轨道。方案出台后,本校音乐系立即响应,荣获教育部第一批试点的四十五家音乐教育机构之一。在教育部文件的倡导下,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开设了系列的吴地音乐文化课程,立足地方的“特色办学”是顺应新时期音乐教育的必然需求。

2.多元文化建设的指引

在全世界多元文化理念的影响下,全世界都在关注人类民族、种群、社区音乐文化的问题,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各种不同的文化。长期以来,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源于西欧的模式,本土音乐所占比例几乎为零,这种一边倒的课程设置容易使学生形成片面甚至是错误的音乐观念,即西欧音乐高雅,中国本土音乐低俗。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下课程设置呈现多文化和多体系的倾向,如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多元的音乐课程能够使学生接触多样化的音乐语言、表达和内涵,开拓眼界与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音乐观念,抛开国家地域间的政治经济导向,在平等尊重的思维观念下对待不同国家与区域的音乐文化。

3.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需求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推进,全社会都在关注自身所处的区域文化。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培养地方性人才,理应肩负起保护区域文化的历史使命,为繁荣区域文化出力,用更务实的思维来对待高校教育,切实做好源于地方更要服务地方的职责。在这一理念影响下,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在继1998年推出古琴选修课后,2004年全面推出吴地音乐文化系列課程,旨在让本系的学生对吴地音乐的历史与文化有全面的了解,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二)吴地音乐系列课程开设的现状

1.吴地音乐课程: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自2004年开设吴地音乐系列选修课程,其中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有区域音乐与历史文化、江南丝竹、曲艺、吴越民俗音乐文化、戏曲与曲艺、吴地音乐文化、古琴、苏州评弹等,这些课程向学生系统讲授苏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品种,并安排有吴地音乐品种的田野考察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田野,走进街巷去零距离接触民间艺人、考察身边的音乐现象。如:常熟“白茆山歌”“虞山古琴”,苏州“胜浦三宝”、张家港“河阳山歌”等走进了学生课堂,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吴地风情和吴地的音乐文化。

2.师资状况:吴地音乐文化的系列课程目前主要是由王小龙和尹溧新两位老师担任,刘伟和金振岐老师参与授课的形式。王小龙①老师为本系专职教师,博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业,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且成果丰硕,同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担任系内吴地音乐多门理论课程的教学。尹溧新②老师为外聘教师,硕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现代广陵派古琴传人戴晓莲教授,多次开设古琴专题讲座和古琴演出,受到了广泛好评,现担任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古琴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参与吴地音乐文化授课的教师还有刘伟和金振岐老师,刘老师现为常熟京剧票社社长,在京剧方面有较深的造诣;金老师在戏曲与曲艺的演唱与理论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柳琴,月琴,弹拨乐教程》。

(三)吴地音乐系列课程开设的成果和系列活动

1.成果

2015年6月,在“琴重虞山”古琴进校园联谊演出中,本系学生与各古琴名家同台演出,展示了我校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优秀成果。12级学生陈美艳演奏了古琴名曲《流水》,李贝芳、范寻寻、廖薇等8位同学演奏了古琴齐奏《关山月》与《凤求凰》;2017年9月,家在江南——2017常熟江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音乐会上,尹溧新老师带领本系古琴选修学生演奏了开幕曲《古琴之乡》;2017年10月,由音乐系学生张目、刘宗坤等表演的器乐——“评弹印象”,荣获江苏大艺展器乐业余组一等奖。

2.系列活动

演出:苏州评弹《雷雨》;苏南地方优秀民歌展演会——吴歌;2015年6月,虞山国乐团联谊音乐会;2015年6月“琴重虞山”古琴进校园联谊演出;2015年9月,“琴重虞山”古琴名家进大学演出活动;2017年12月“乡野天籁”——国家级非遗“白茆山歌”来我校演出。

讲座:2004年,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老师来本系作古琴讲座;2011年,中国琴会会长、虞山派古琴艺术馆馆长朱晞老师来本系做区域音乐文化课程讲座——虞山派古琴,苏州胜浦三宝(水乡妇女服饰、山歌和宣卷)来本系做交流;2017年9月,雅韵流芳——苏州弹词流派音乐进校园活动;2017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章华英博士在我校成道楼音乐厅作了题为《虞山琴派的历史与传承》的讲座。

研讨:联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创办了“东方音乐类型的文化研究”研讨会。

以上是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开设吴地音乐文化课程的现状,有成果但也有不足,下面将探讨其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常熟理工学院开设吴地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一)方言问题

1.问题:语言障碍

方言是本土音乐的源头,蕴含着诸多历史信息,如果说方言是当地独特的语言方式,本土音乐就是当地特有的音乐语言,语言决定了本土音乐的风格和样式。吴侬软语的吴地方言有别于中国北方、中原、楚地的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语韵,而且每一市镇都会在方言上存在差异,真正学好吴地音乐首先要过方言关。本系的学生主要来自江苏、湖南、河北等地,除了江苏南部的同学能听懂吴地方言外,其它地区的同学基本听不懂,而大量③听不懂吴地方言的学生去学习吴地音乐,这就为吴地文化课程开设效果上带来根本性问题。

2.改进方案:开设吴语先修课程

建议在新生进校第一学期中开设吴语课程,为后期系列吴地音乐课程打下一定的语言基础。这方面师资可以借助本系所在人文学院汉语专业方面的师资,帮助学生建立吴地独特的发声和运用;在一学期的课程后,可以建立一些跟进练习,利用一些网络平台或手机端为学生开通一些自我练习的吴语课程,以便巩固吴语的发音。

(二)课程设置问题

1.问题:课程性质单一

吴地音乐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都为选修性质,选修的条件是选修人数要达到基本开设人数才会开课,否则就开不了课。这种选课制度使得选修课程具有不稳定因素,这种不稳定因素使得课程开设成为了未知数,这种未知数有时让吴地音乐课程开设的初衷和效果大打折扣。尤其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前提下,吴地音乐的选修课程得不到学生的共鸣,选修人数的情况不容乐观,即使选修,也存在为学分而修的现象。

2.改进方案:一主+多选

吴地音乐系列课程围绕古琴课程开展一主+多选的课程模式。古琴为必修与选修结合,古琴文化为必修课程,其他吴地音乐文化课程为选修课程。这样一主多辅的课程设置可避免现今吴地音乐系列课程都是选修性质而存在的诸多问题,把古琴作为本系的特色课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古琴人才,结合地域办学优势并扩大学校影响。

(三)师资问题

1.问题:师资匮乏

师资是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师资队伍可以使一个专业、一个系科具有蓬勃向上的活力,但就目前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担任吴地音乐系列课程的师资上来看,存在很大不足。除了王小龙老师是本系专职教师,其他教师都是以外聘的形式参与课程教学,这就给课程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有时在课程的计划和质量上缺乏保障。

2.改进方案:外引+协同合作

外引+协同合作可以解决目前本系在吴地音乐师资方面匮乏的问题。本系担任吴地音乐系列课程的在职音乐教师1名,在实际开展工作中不能满足所有吴地音乐课程的教学需求。从系科长远发展和学生高质量培养上考虑,合理配置和高端配置师资是必要的。外引是指引进优秀毕业生或有资历的教师来校任教,从而满足日常的教学师资要求。协同合作就是学校聘请校外著名音乐学者、专家、民间艺人、艺术机构等来校协同任教,丰富课堂的同時可以大力提升与地方协同合作的机会。

(四)上课形式问题

1.问题:缺乏情境化课堂

目前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开设的吴地音乐文化课程的上课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偶尔辅助实地的体验性学习,而临时的外出体验学习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无固定学习内容、存在学习目的不明、临时的外出在安全性上缺乏保障等问题。笔者认为这种接地气的课程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学生坐着听讲的形式不太可取,因为其脱离了音乐的语境,效果也不会太好,存在留有形式而不走心的情况。

2.改进方案:课堂+田野

课堂讲解+实地田野体验两种方式,两种课堂相结合,互为补充。其中课堂讲解是指传统式课堂学习;实地田野体验是指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到实际的音乐语境中去学习,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本系可以和周边各个吴地音乐点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使其成为我们开展吴地音乐文化教学的第二课堂,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走访、记录、调研等活动,接触到更加鲜活的吴地音乐文化,从而真正产生共鸣和认同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五)演出交流问题

1.问题:相关讲座、交流、演出机会太少

从以上列出的吴地音乐文化演出和活动可以看出,过去20年本系的吴地音乐相关的讲座5场、研讨1次和演出6场,从量上看还是较少的,这就使得本系的吴地音乐学习氛围不浓郁,不浓郁的氛围会影响广大师生对于吴地音乐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

2.改进方案:增进多方合作与交流

为了吴地音乐课程的有效开展,活跃系内的吴地音乐文化氛围,建议建立与吴地各地方音乐单位与兄弟高校的长效合作关系,大力发展包括演出、讲座与科研等多方面的合作,并且要制定合作计划,讲座内容与科研方向等,使系列活动从偶然性变成计划性,从零散型变成整体化,从而使地方与高校在区域音乐上互为补充,互相成长。

三、结语

吴地音乐作为区域音乐品种,其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当地的劳动与生产,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可如今在现代生活的多重冲击下,原有生活方式与家族式传承模式的破坏下,其发展令人堪忧。高校作为现今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理应也应该发挥其平台优势,在传承区域音乐文化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希望通过笔者的思考,能对本系吴地音乐课程的优化开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形成高校开设区域音乐的典范模式,使吴地音乐课程在本系越办越好,吴地音乐作为区域音乐品种也越来越繁荣。

注释:

①王小龙老师现为“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和“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

②尹溧新老师为常熟唐市中学一级教师,多次在省市与国家级的舞台上演奏古琴,在各种古琴比赛中获奖,并多次开设古琴专题讲座,是一位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优秀教师。

③如以2016届一个师范班37名同学为例,苏南学生15名,苏北和省外同学共23名。

参考文献:

[1]冯智全.吴地民间歌曲解读[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刘士林,洛秦.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黄正泉.文化生态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思考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