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主义美术中的真实性解读

2018-10-20安夜明

艺术评鉴 2018年12期
关键词:米勒现实主义农民

安夜明

摘要:本文以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为视角,立足于艺术作品中的真实性,试着分析了进入50年代以来,米勒成熟期的绘画作品,如一些家喻户晓的名作1857年的《拾麦穗》、1869年的《晚钟》,这些作品不僅在当时的美界术脱颖而出,更为世人所传颂和讴歌,并希望透过米勒的绘画作品进一步关注艺术家内心深处对真实性的表达和热爱,解读源于艺术家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望与寄予。可以说,米勒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田园和人民无限的爱,他将自己的艺术看成是自然的产物,并成为他精神的源泉和强大的支柱,对艺术执着的爱也从而转化成了一幅幅作品,每一幅都淋漓尽致地展现米勒的内心世界。可以说米勒在精神上是一个“富人”,他不仅为自己的人生装点着色彩,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带着感动走进他多彩的艺术殿堂。

关键词:米勒 19世纪 现实主义 真实性 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15-03

“近代艺术上有两个英雄,一个是音乐上的贝多芬,一个是绘画上的米勒”。

——罗曼·罗兰

现实主义可谓是法国19世纪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独特艺术现象,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此刻劳动者真正走进艺术殿堂,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们的青睐。这种以求真求实的哲学观以及独特现实美的观点,通过艺术作品在真实自然中显得熠熠生辉。

我们应该相信,在这种历史和时代背景下成长的人们也同样具有着时代所赋予的精神,历史背景就象征着一片土地,米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的艺术风格顺应了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风格,吸取着“现实主义”这种特有的养份。他曾经说过:“我只希望把我所看到的东西如实地描绘出来,并尽我所能还原他们的本质”。可以看出,米勒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并且终生执着于对现实的描绘,无论是肖像画、风景画还是作为一个农民画家,都是如实地表现生活的真实一面,而他在艺术领域中地位的的升华,还应该从他选择“人民”说起。

《晚钟》《拾穗者》可以说是米勒绘画成熟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中的奇葩。他以平凡的劳动场景,现实的生活动态将农民推上了艺术的舞台,以执著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引领着19世纪法国美术界现实主义的风潮,如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司汤达的《红与黑》《拉辛与莎士比亚》一样,不仅将现实主推向了历史的高峰,也用作品印证了他闪光的艺术人生。

一、《晚钟》

《晚钟》创作于1859年,但直到1865年才被公开展出,这是米勒艺术生涯中的绝美佳作,它的美足矣让人驻足冥想,沉思回味。落日的余晖将天空渲染,映衬着广袤无垠的大地,天空中倒映着麦田的片片金黄,也点缀着大地那淳厚的色彩,是地平线将视线投向那遥远的天边,也将视线聚焦在画面的中央。一对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夫妇对立的站着,头深深地埋向胸前,双手作出祈祷的姿势,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伴随着远处教堂的钟声在田间默默地祈祷,脚下马铃薯的篮子、手推车和劳动的工具都在钟声传来的那一刻定格了画面,呈现出一派庄严静穆的气氛,仿佛个感到整个世界都瞬间安静了,只能听见自己心跳和远处教堂里回荡的钟声。

凡高对《晚钟》评价道:“尽可能的赞美吧,因为大多数人都赞美得还不够”!的确,《晚钟》的美不言而喻,让我们感受到在其它作品中从未有过的音乐魅力,钟声曼妙而清幽地从远处飘荡过来,给人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心境,同时也充盈整个心房,使得呼吸都充满着韵律和节拍,这是画面所传达出特有的画外音,仿佛也是为画面搭配的最和谐的旋律,足以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它给人的绵长回味之感,让人禁不住会屏住呼吸,好让心更清晰地临听这飘荡的钟声,更近距离的感受它的美好。

画面的构图简洁,层次清晰,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像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人物的衣着简陋而粗糙,与萧瑟和凄凉田野、质朴的土篮、手推车形成统一的整体,把农民生活的劳动场景再现得惟妙惟肖,如同田间真实的一角。这就是米勒笔下所描绘的典型法国农民,他们似乎对自己的命运和生活的艰辛从不惆怅抱怨,也没有任何的幻想和奢望,仅有的只是一颗虔诚祷告的心。他们默默地承担着生活的重担,数十年如一日的辛苦的劳作,但却用自己卑微的生命映衬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美,一种安详而敬慕的美,而相对的苦难和农民生活的艰辛却被主题的宏大的气魄所吞噬,呈现出一种无法消散的圣洁气息。可以说《晚钟》源于米勒对《圣经》的深刻认识,也是米勒灵魂深处对于世界观的描摹,他用自己对《圣经》的感悟去诠释画面,不仅为艺术赋予了生命,更缔造了一个精神的国度,飘荡着《圣经》的气息,给人难以名状的美。

列夫·托尔斯泰曾评价米勒的《晚钟》:“透露了基督徒对上帝和邻人的恩爱之情”,表现了“人和上帝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团结和睦”。而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是在于它反映了农民复杂的精神生活,或许是一种强烈的“宿命观”占据着他们的思想,这应该就是他们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的生活法则,一种恒久的生存勇气和智慧,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人对于上帝的信仰、崇敬以及对自身命运的逆来顺受,更加透露出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勤劳,也让我们能够站在作品宏大的主题上俯视人生,并将人类的美德及生活的态度融入其中,去感受米勒作品中所宣扬的博大的爱和独有的精神魅力。米勒喜欢思考并在思考中洋溢着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这样的习惯让他的心灵得到启迪,智慧得以汇聚,从而成为他前进道路上能量和动力。正因为米勒具有着如此高超的情怀和超凡心智,才使得他的作品和人格也都洋溢着崇高的魅力,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息。

二、《拾麦穗》

《拾麦穗》创作于1857年,本来是一幅描写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平凡的场面,可是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远不是画家所能意料的。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表现的是一个欢乐的夏收场面,但由于画家的现实主义手法,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接近米勒的几位社会活动家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建议画家修改构图。在他们的鼓励下米勒渐渐改变人物,直至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形象,热烈繁忙的夏收场面却被推到背景的最远处。这一修改,竟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拾穗者》表现三个妇女在收割时节到地里拾取收割时遗落的麦穗。在她们健硕的身躯中有着顽强的忍耐力,虽然疲惫,却仍不停地劳作,正在谦卑地躬腰拾穗。而画家认为这种忍耐是有意义的,值得讴歌的;这种劳作是美丽的,所以他毫不倦怠地反复描绘这一主题。

由于米勒在世的六十一年,正是法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当时政治气候相当敏感,因此米勒的以农民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往往被误以为是他支持革命的声明。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米勒走近人民大众,并以表现农民现实生活为视角并非偶然的选择,而是与他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关系密切,但客观条件似乎只是一根引线,让他能够情系人们并深入人民的原因还是他的主观因素。因为米勒是一位农民,他出生于农民的家庭,成长在农民的土地上,大地才是他最初的根,也是成就他最初梦想的地方。这些都与那些普通的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经历相吻合,也可以说米勒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因此成为了农民阶层最强有力的“声音”,也代表了所有人民大众的心声。可以说在米勒的内心世界里人民大众一直与他情同手足,是他最容易亲近的群体,正是内心情感的累积才使得他在最初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筛谷人》在沙龙上展出,在当时与民众的革命主体不谋而合,在这看似偶然的作品中却能深入体现出米勒内心的情感世界。因此,在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时,更加深了米勒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接近于民众,像一根引线一样点燃了米勒内心对人民的深厚的情感,燃起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执著与追求,也因此成就了他在法国艺术史上不朽的地位和赞誉,被视为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艺术家。米勒的艺术让我们看到了他鲜明的艺术观点,并将他从那些所谓的艳俗、低级的艺术形式中剥离开来,使他的艺术独立于一片大自然的净土中,让人们感受到米勒的艺术的确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品格和独特的艺术气息。虽然米勒只是法国19世纪众多艺术家中的一员,但是因为有爱的胸襟和不凡的气魄,让他的艺术历经百年的岁月沧桑仍旧闪烁着爱的光芒,透射出博大的爱。他不仅宣扬了爱的精神,也播种了爱的伟大,使人间洒满了爱的种子。

米勒的艺术可以概括为是一种“本质的还原”,他的绘画没有浓妆艳抹,没有矫揉造作,似乎更接近于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自然境界,在19世纪法国艺术史上可谓是一潭清水,一轮明月。米勒的内心也正是如此的纯净,才造就了这样一位具有高洁品格的画家,才创造出如诗般绚烂的绘画作品,可以触及人们内心的感动,真实地就如同生活的一面镜子。米勒的绘画带有一种对生活的折射之光,如同照相机一样不加修饰地捕捉着生活的真实瞬间和那些人们不经意的场景,从而体现了其独有的风格,这不能不与画家内心的世界相关联,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如同他的孩子一样,遗传了他的优异的基因。米勒不仅有诚恳真挚的感情,也具有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让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出诗的意境。

參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2]冷杉.米勒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3][爱沙尼亚]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法]里乌,西里内利.法国文化史[M].朱静,许光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米勒现实主义农民
耕牛和农民
七月恒星
农民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