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论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2018-10-20杨岚菲黄于婷廖军
杨岚菲 黄于婷 廖军
【摘 要】膝骨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且患病率逐年增高。随着对膝骨性关节炎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方法逐渐多样化,在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提供经筋角度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验案一则,以丰富和充实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思路。
【关键词】经筋;膝骨性关节炎;医案
【中图分类号】 R322.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8-135-01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炎性病,简称膝关节炎,以膝关节软骨变性、关节软骨面增生、骨刺形成、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变性为主要病理表现,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僵硬不稳、活动受限,进一步导致膝关节畸形,周围肌肉萎缩。这一慢性关节炎性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患者由于长年累月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可能出现社会活动和心理功能等方面异常,最终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丧失社会能力,无法独立生活[1]。
中医上,膝骨性关节炎属“痹病”与“经筋病”范畴,且有膝为筋之府之说。《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类经》又曰:“膝者筋之府……筋虽主于肝,而维络关节以立此身者,惟膝腘之筋为最,故膝为筋之府。”指出筋作为联络关节运动的组织,而膝部之筋为最,所以有“膝为筋之府”之说[2]。《灵枢·本脏》言:“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强调气血调和可使经筋柔顺,关节通利。《灵枢·经筋》提出:“足太阳之筋,结于腘”、“足少阳之筋,结于膝外廉”、“足太阴之筋,上结于膝外廉;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足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指出了膝关节部位足筋的分布,足太阳经筋循行经膝关节后侧所过,足少阳经筋循行经膝关节外侧所过,足阳明经筋循行经膝关节外侧及前侧所过,足三阴经筋循行经膝关节内侧所过。《灵枢·经筋》中详细论述了膝部的足筋分布,强调足三阳、足三阴在膝关节的经筋反应点,说明了足部的经筋病变与膝骨性关节炎的关系,为膝骨性关节炎提供了治疗的新思路。
中医学上将膝骨性关节炎分为“筋急”和“筋痿”。“筋急”表现为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筋纵”表现为经筋弛纵不收和肢体软弱不用。临床上,一般早期出现的症状为“筋急”,关节周围的经筋组织含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关节在磨损软骨的同时也会造成局部经筋的损害,引发关节内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到这些神经而引起疼痛。随着经筋病变发展,关节疼痛会导致机体反应性的减少肢体活动,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痿废不用、关节失稳、软骨磨损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筋纵”。膝骨性关节炎主要表现在经筋力学的改变,在临床治疗上应注重经筋力学的恢复。现举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刘某,女,62岁,退休。2015年10月初诊。患者双膝关节痛3月余,以左膝为甚,时轻时重,上台阶时疼痛感加重,无法久行。诊见:左膝关节轻度变形、左膝内翻、浮髌试验(+)、膝关节过伸试验(+)、髌骨压痛,左膝股四头肌张力增高,右膝未见明显病变。X线摄片示:左膝关节退行性变,关节间隙狭窄。西医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痹病,气滞血瘀证。针刺梁丘、血海、鹤顶、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留针30min后取针。予内膝眼温针灸,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疏密波电针20分钟。取针后进行推拿疗法。以髌骨内外缘为线,向内推动髌骨5秒后,再向外推动髌骨5秒,如此重复5遍。寻找关节周围压痛点,点按法松解筋结。后使用理筋手法,松解股四头肌。初次治疗后,患者即感觉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走路较之前轻松。治疗5次后,停诊。半月后,随访,自诉前一日久行,且爬6楼后,左膝关节痛,痛感较之前弱,遂继续治疗3次。膝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肿胀基本消失,走路有力,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嘱患者注意膝关节部保暖,避免久站负重,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肌力。随访2年未复发。
中医认为,膝为筋之府。经筋的病变会影响膝关节的活动。有研究认为[3]筋痹是膝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必经阶段,在经筋结聚部位或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可改变经筋痹痛处深筋膜层的压应力与张应力,可以使筋骨关节功能随应力的改变,从而使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故临床可选用松筋解结,解筋除痹的方法治疗。本案例属“筋急”,故选用梁丘、血海、鹤顶、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均为膝关节周围穴位。因阳陵泉为筋会穴,故阳陵泉善治膝部诸病;梁丘是足阳明经的郄穴,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的合穴,阳明经主多气多血之经,濡润宗筋,宗筋主骨,滑利关节。血海穴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寓意气行者血行,血行者痛止。阴陵泉主一身之水,且为脾经合穴,故能健脾益气,生血化湿。内膝眼与鹤顶是经外奇穴,临床上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要穴。内膝眼行温针灸可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从而促进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此法对风寒证患者效果更佳。电针意在改善股四头肌肌力,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并选择疏密波意在降低患者耐受性。若患者属筋痿,即股四头肌肌力降低,则使用断续波,意在激活肌力。以上诸穴,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起到沟通脏腑气血,外通经络筋结的作用。推拿手法方选择因辩证不同而有所不同。筋急患者宜采用松解手法,筋痿患者宜采用补益手法。临床上多采用理筋法、点按法等松筋解结。
从膝关节的生理特点来看,因其周围的足筋分布,导致筋伤是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筋痹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重视经筋的恢复,注重调整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平衡,松筋解结,使筋能束骨而立机关,是膝骨性关节炎的又一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刚,朱彬,李香,陈谐.小针刀治疗膝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部分机理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6,11(06):1077-1081.
[2] 张亦廷,刘农虞.经筋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文献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S1):102-110.
[3] 韩清民,王跃辉,黄旭东,易志勇.膝骨关节炎从筋论治思路探讨[J].新中医,2009,41(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