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分享行为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2018-10-20马绍华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8年6期
关键词:案例食物意识

马绍华

学会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情感沟通的桥梁,乐于分享是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认同都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我园开展“在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幼儿谦让、分享、感恩等良好品德,本文结合典型案例阐述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策略。

一、案例呈现

案例一:一天早上,我发现有两个孩子带食物到班级来。其中一个孩子带的是盒装的心形巧克力,听班级老师向孩子们介绍,这种巧克力比德芙巧克力更好吃,还是进口产品。对于早上入园孩子带食品的情况,班级老师的做法是:先夸奖带食物的孩子,然后举起孩子所带的食物向班级孩子展示介绍一番,接着并没有归还食物,而是鼓励带食物的孩子:今天谁表现好,就分发你带的东西给谁吃。

案例二:天怡入园时手里拿着一个心形糖果盒,奶奶提着几包糖果,说天怡要带东西来分享,老师接过话茬说:“天怡是要分享糖果给小朋友吃吗?”天怡摇摇头,似乎不太愿意。同桌的牛牛立即对天怡说:“谢谢你。”老师顺势对天怡说“牛牛说谢谢你,你愿意分享你的糖果吗?”天怡点了点头,但是表情依旧不情愿。

案例三:美术课上,天怡正在画画,强强忽然委屈地跑向老师哭诉:“老师,我都已经说过‘谢谢了,可是天怡还不把油画棒分享给我用。”

三则案例很好地折射出当前城镇幼儿园分享行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家长认为孩子带食物到幼儿园同孩子们一起吃,就能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老师把获得分享食物当作奖励乖孩子的一个手段,把分享行为当作是夸奖好孩子的一种理由;孩子的分享常常是被迫,而不是自愿;“谢谢”是获得分享的正当理由。

二、问题成因

案例中所呈现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如下:

1.不明白分享的内涵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從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从内涵来看,分享至少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主动、自愿;二是与他人共享;三是内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案例中牛牛看到天怡带来了好吃的巧克力,认为天怡能与他一起分享,于是就聪明地先说出谢谢天怡,天怡听到谢谢,虽然点头答应分享,但是内心是不愿意的。这种分享行为是被迫的,不是自觉自愿的。

强强对天怡说声“谢谢”后,就认为一定能获得天怡油画棒的分享,当天怡没有给他油画棒时,强强便感到委屈,认为这是天怡的不友好。这是孩子把分享当成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的借口,没有懂得相互尊重的道理,往往只想要别人给自己分享,没有真正明白分享的内涵。这些情形在幼儿园、家庭等场所随处可见。

2.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认知感还处于较低阶段,是非对错都以自我为衡量标准,以满足和愉悦自己为目的,所以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孩子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幼儿园小班孩子刚刚建立自我意识,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和物十分在意,在乎自己的想法,但很难换位思考,更不懂得接受与己不同的意见,他们尚不具备主动分享的能力。中大班的孩子自我认识以及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强了,他们逐渐走出自我的圈子,开始关注他人的想法并体会到分享的乐趣。但这只是相对而言,总体上他们的分享意识薄弱,经常会因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争执、不愿意分享的现象。

三、解决策略

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引导在儿童分享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影响孩子在幼儿园里分享意识的养成。分享意识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我们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具有持久的耐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1.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工作态度

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分享的理论知识,深刻领会分享的意义及教育价值,掌握养成分享意识的方法。要通过创设分享的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在实践和体验中产生分享行为,要慎用表扬和奖励等强化手段,更要以身作则把握分享教育的尺度。特别是年轻的幼儿园教师要端正工作态度,不要因为工作繁琐、辛苦疲惫等原因让孩子们安静地坐等分享食品,不要把获得分享食物当作奖励乖孩子的手段,不要把分享行为当作是夸奖好孩子的一种理由。

案例一中,教师采用了当众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带食物来的孩子当小老师,当值日生,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尚可,但是长期运用这种处理方法,势必让这些带食物的孩子有了一种凌驾于不带食物孩子之上的优越感,必将为了获得老师的夸奖和有权管理其他孩子的机会,而经常向家长索取食物,从而形成攀比、虚荣的心理。那些经常没带食物的孩子,也会存在一种自卑的、消极的心理,认为分享别人的食物理所当然。

2.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高档食品来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就会培养孩子分享的好品质,其实这些表层上的分享,并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是一种伪分享行为。幼儿园要定期开展各类家长活动,通过个别、特殊家庭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成效来指导家长的教育观念,要让家长懂得运用一些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方法,培养分享意识,促进分享行为的养成。

首先,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分享是发自内心的,在分享的过程中应该是快乐的,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切忌粗暴强迫,不要让分享成为家长面子的牺牲品。其次,不溺爱孩子,营造分享氛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无限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应该逐渐地让孩子明白,他所得到的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因为大家爱他而给予的。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感恩,乐意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与家人、小伙伴分享。再次,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同伴交往,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不会分享。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教会他们与人交往的技巧,养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行为习惯。同时,父母要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发挥榜样的作用,因为彼此的关心和呵护,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3.家园共育,快乐分享的途径

(1)关注幼儿一日生活

幼儿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培养能力的机会。我们的语言、动作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处处要做有心人,尽可能多地给幼儿创设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愁,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的分享。

(2)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

教师不仅要进行移情训练,通过分享心情、情景讨论等方法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积级、正面的内心体验,也要和孩子共同制定分享规则,以共同分享,平等分享、轮流分享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强化分享行为。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定期设立专门的分享日活动,利用儿歌、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启发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游戏化的宽松氛围中学会分享,体验分享的乐趣,享受分享的快乐。组织幼儿进行一些配合性强的区域游戏、亲子游戏来引导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有礼貌不争抢,相互谦让,同时让参与亲子游戏的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园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教育方法。

(3)丰富节假日活动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这些节日里,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有更多的机会带孩子参与各项活动,有更多的契机成为孩子的榜样。家庭聚会上分享多样的礼物,旅游途中分享有趣的见闻,亲子活动中分享自制的作品等等。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里,潜移默化地拥有分享的意识,学会了分享,且快乐地分享着。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及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

[2]耿希峰.儿童分享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训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李幼穗,赵莹. 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4]蒋莉.家庭环境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J].幼教博览,2001(7).

猜你喜欢

案例食物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