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悲”

2018-10-20杨晓伟孙书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民间舞蹈蒙古族

杨晓伟  孙书敏

摘要:蒙古族民间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肢体语言展示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念。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原型是牧民的日常生活,是蒙古族生产生活中审美观念的反映。蒙古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且各具特色。本文把蒙古族民间舞蹈分为原始崇拜的舞蹈、宗教祭祀的舞蹈、民俗文化的舞蹈三类,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其中体现的审美观念——“悲”。

关键词:蒙古族 民间舞蹈 悲 审美观念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概述

民间舞蹈,属于大众“自娱性”的艺术,a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也是蒙古族百姓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早期的蒙古族舞蹈和宗教祭祀結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分离,形成具有蒙古族特点的舞蹈形式。蒙古族民间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展示了蒙古族的审美观念。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原型是牧民的日常生活,是对蒙古族生产生活的审美观念的反映。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安代舞”,它是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完善并臻于成熟的标志,也代表了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最高形式,是蒙古族审美意识发展的结晶。

二、“悲”范畴释义 蒙古族的悲有两个内涵,一个是由生活被毁灭所引起的悲伤的剧烈情感,另一个是这种情感的净化。游牧生活艰难,部落战争常有。游牧生活境况决定了牧民时常面临家园被毁,生离死别的情景,伤心悲戚之情油然而生,痛彻心扉。但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蒙古民族精神所天然具有的崇尚英雄,崇尚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言败的民族精神,使人们时常从悲戚中站立起来,获得新生。蒙古族的悲剧情怀反而在悲中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悲戚之情杂糅着进取精神,用永不言败的英雄主义、进取精神所净化的悲剧精神,才是蒙古族悲剧精神的内涵。

三、“悲”在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审美表现 蒙古族舞蹈舞姿丰富多彩,艺术风格独特,内在意境深远,既有民族舞蹈艺术的共性特点,又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审美特征,使蒙古族的舞蹈艺术成为中华民族艺术之苑的一朵奇葩,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和精神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原始崇拜舞蹈中的审美意识:“悲”“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总的来说是受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影响的。” b蒙古族的生存境况恶劣,使得他们与生俱来有一种悲悯的情怀。

频繁的战争使得蒙古人崇拜战争的巨大威力,进而崇拜表现战争的艺术形式——战争舞蹈。每当战争结束,蒙古族人要为阵亡者招魂,跳起招魂之舞。招魂者手持用五色美布装饰的阵亡者生前用过的利箭,上面挂起阵亡者穿过的战袍,唱叙着英雄的生平战绩,退而摇箭召唤之。古代的蒙古人认为阵亡者的武器和战具以及生前的赫赫战功,具有使其游魂归来的效能。c这种招魂舞蹈,深沉委婉,使人观之怆然涕下。招魂舞蹈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战争的真实场景,叙述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伤害,表现了蒙古族人内心的伤痛,是蒙古族对审美意识“悲”的真切追求。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依靠大自然,弱小的人类面对强大的大自然带来的家毁人亡,他们却无能为力,只能无声地哀叹;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无时无刻不面临家人的离去,因此对生命更加珍视。原始崇拜舞蹈中所体现的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殖器的崇拜,是蒙古族审美意识中对“悲”的追求。对大自然中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的歌咏和舞蹈,是祈求新的一年,在生产生活中能够风调雨顺,草丰马壮。对“生殖器”的崇拜,是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家族繁衍生息,绵延不绝。这是蒙古族无声的抗争,是他们顽强的生存欲望的审美表达。

(二)宗教祭祀舞蹈中的审美意识:“悲” 广阔的草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使得牧民远离人群,因而,年轻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家族以外的异性。所以,年轻人到了婚嫁的年龄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少有自由恋爱的机会。在过去,蒙古族男子到了适婚年龄,父母开始为其选择适婚女子。有了合适的人选,就会找一个中间人,带着丰厚的礼物去女方家里求婚。这样的婚姻组合形式,多造成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因此出现了患有相思病或不孕症的妇女,这对于人口稀少的蒙古族的家庭来说,相当于灭顶之灾,形成了家庭的悲剧。患有此症的妇女多被家人带着四处求医,由此衍生出了安代舞。安代舞在治病时的主要形式是,患者坐在场地中央的长凳上,披散头发,周围由参加者围成一个圈对患者边舞蹈边询问,探寻患者病症的根由。安代舞作为专治相思病和不孕症的而产生的舞蹈,一方面说明患有此病症的人很多;另一方面,受病症的长期困扰使得牧民无法正常地生活,内心的痛苦无法得到排解,安代舞是对这一悲剧的审美表现。

“拟兽舞”是萨满舞的一种,是原始人类对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果。“拟兽舞”多为模拟飞禽走兽而舞,如在模仿鸟神时以臂代翅的高飞下落、嬉戏玩耍;模仿兽神时的仆跌婆娑,或凶猛或温顺的特性等。“拟兽舞”是蒙古族狩猎活动的审美表达,是蒙古族对“悲”的审美追求。以狩猎为生的蒙古族在凶禽猛兽面前是弱小的。在狩猎的过程中,人们一不小心就会面临丧失性命的危险,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既要面临忍饥挨饿的艰辛又要面临失去亲人的生离死别。生命存续的艰难,生活的不稳定,伤心悲戚之情油然而生。但是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蒙古族精神所天然具有的崇尚英雄,崇尚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言败的民族精神,使人们时常从悲戚中站立起来,获得新生。蒙古族的悲剧情怀反而在悲中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拟兽舞”对凶禽猛兽的戏谑表现,是对这一精神的展现,表达了蒙古族对生命的热爱。

(三)民俗文化舞蹈中的审美意识:“悲” 在民俗文化中常见的舞蹈表演有浩德格沁、雅布根呼格吉木、刚托拉嘎等皆起源于祭祀活动。蒙古族民间歌舞《浩德格沁》,流传在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表演,意在为人们祝福驱邪、逐疫纳吉,求得人丁兴旺。“浩德格沁”为蒙语,意为“丑角”。另有人称之为“呼图克沁”,意即“祝福,求子”。这两种名称,从不同角度表达出这一形式的不同内涵,前者以表演的风格特点与人物的性格命名;后者则是就活动的社会功能而言。d关于这一形式的渊源,众说纷纭。但不谋而合的是,起因皆是天灾和瘟疫引起的牛羊几乎绝迹,蒙古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对突如而来的灾难,他们饱含着热泪,隐忍着悲痛,寻求获得生存下去的方法。《浩德格沁》是一种祭祀的民间歌舞形式。蒙古族通过这一形式,祈求上苍保佑家人平安、人畜兴旺。祭祀是当时蒙古族对抗天灾的一种方式。蒙古族所天然具有的崇尚自由、崇尚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言败的民族精神,使得蒙古族在面临任何灾难时,都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以积极的态度,现实的行动,去迎接突然降临的危险。《浩德格沁》表达了蒙古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也展现了对“悲”这一审美意识的追求。

“哲仁嘿”是流传在巴尔虎蒙古族人民中间的传统舞蹈。蒙古语“哲日”,汉译为黄羊,“哲仁嘿”意即“跳黄羊圈”。巴尔虎蒙古人十分喜爱黄羊,并视之为吉祥之物。“……老人们说:很早以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人口稀少,牲畜旺盛,牧场肥美,草地里黄羊成群,每当春秋季节的黄昏之时,黄羊群便聚集一起结成圈,大黄羊在圈外戒备着恶狼的侵袭,小黄羊就在圈内蹦跳、顶架、玩耍。” e“黄羊结圈”现象引起了蒙古族的思考。蒙古族地处蒙古高原,环境恶劣,既有来自大自然的侵袭,又有来自其他民族、部落的伤害。面临家园被毁,生离死别的情景,痛彻心扉,伤心悲戚之情油然而生。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手拉手,围成圈”(哲仁嘿的唱词),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灾难,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团结精神。这一舞蹈是蒙古族民族团结的精神诉求,是蒙古族对审美意识“悲”的审美表达。

四、结语

蒙古族舞蹈的情感表现,来自其特有的韵律和韵味,这种韵味来自他们对舞蹈、艺术的喜爱,也来自蒙古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经过上述分析可以窥探到蒙古族通过舞蹈传达出的以“悲”为表现形态的审美观念。现当代各位艺术家在遵循蒙古族人民的这些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如贾作光、斯琴塔日哈等,分别出版了著作《賈作光舞蹈艺术文集》《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这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不仅推动了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弘扬了蒙古族文化,也为进一步研究蒙古族审美意识提供了有力的资料素材。

a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页。

b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c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de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第103页。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荣苏赫等编著.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4]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杨晓伟,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孙书敏,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美学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美学。

编辑:李珂E-mail:@sina.com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民间舞蹈蒙古族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