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趋势与宏观政策分歧
2018-10-20全球经济趋势与宏观政策分歧
一边是全球经济增长加快,一边是各国宏观政策分歧扩大,再加上贸易战。难怪有人说,当下的世界经济就像一只大船,航行在“没有能见度的水域”。实际上,世上万物皆有规律、世上万事皆存秩序。本文将尝试说明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全球经济趋势与宏观政策分歧。
一、全球经济增长加快。尽管目前各国政策分歧扩大、争论升级,但全球经济还是沿着自己的道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走出自己的趋势。宏观经济指标明显改善。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失业率,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已经大幅下降至历史低点。主要发达国家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曾经高达两位数的失业率,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为此,将失业率降低到4%左右,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标志。最新数据表明,美国失业率已经从危机时的10.5%大幅下降至3.8%,创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英国失业率下降至4.2%,是1975年以来最好水平。日本失業率2.5%,是世界最低的失业率之一。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201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连续三次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预测和对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率预测,将2018年和2019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估值均上调至3.9%。这是2011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的最高预估值。世界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互联网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带动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胀,进入一个长达10年的增长周期。目前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和突破之中,比如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页岩革命、人工智能和生物制药都正在酝酿着突破。一旦这些领域出现突破,就会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动力,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危机后的新一轮增长周期。
二、宏观政策分析扩大。尽管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断加快,但由于复苏进程的不平衡性,各国宏观政策继续分化,分歧不断扩大。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应对危机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迅速趋同高度一致,各国中央银行相继采取了扩张货币政策和极度扩张货币政策,以应对危机和衰退。危机后,由于不同国家复苏情况存在差异,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向开始分化。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分化。危机后,一方面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通过加息实行货币政策紧缩。另一方面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通过降息实行货币政策扩张,并且,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还在QE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负利率”政策,QE+负利率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分化。危机后,一方面韩国和智利等国家通过持续降息,进行货币政策扩张,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国际资本流出,防止通货膨胀压力,巴西和俄罗斯等通过大幅加息,实行货币政策紧缩。危机后俄罗斯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最高曾达10.5%,巴西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最高曾达14.25%。最近一个时期,随着经济较快恢复,一方面韩国中央银行等开始加息,实施货币紧缩。另一方面俄罗斯中央银行和巴西中央银行开始大幅降息,实行货币扩张。目前俄罗斯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已经降至7.75%,巴西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已经降至6.5%,均为其历史新低。宏观政策组合变化。宏观政策主要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政策组合是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搭配。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经济选择了基本相同的政策组合,“松松搭配”,即“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随着世界经济恢复,宏观政策组合出现分歧,并且呈进一步扩大趋势。从目前情况看,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的政策组合是“松紧搭配”,即“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欧元区和日本的政策组合是“紧松组合”,即“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在维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相继实施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复苏情况相对较好;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通货膨胀率都出现了上升趋势。对于经济恢复相对缓慢的欧元区来说,各国为什么会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一个重要原因是受《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趋同标准的约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趋同标准要求,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目前一些欧元区成员国的相关指标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一标准。为此,当经济初步恢复后,欧元区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缩减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以维护欧元区政治合法性。日本政府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254%,为世界各国最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的同时,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都选择继续实施“QE+负利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