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数字化设备创新实验教学

2018-10-20姚国平

中学生物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实验创新实验教学

姚国平

摘 要 在“做中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对“呼吸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的理性分析,运用数字化设备拓展和创新教材实验,在实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重要概念。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数字化设备 实验创新 呼吸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实验教学背景

“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学的50个重要概念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苏科版初中教材把这一概念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七章“能量的释放和呼吸”第一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显然,这是从“物质和能量”这一生命观念角度来审视这一概念的。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學生提供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学生已经初步积累的事实是概念建构的重要基础,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①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即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② 课堂学习中积累的知识,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学习知道了有机物中储存能量,通过“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了解到有机物通过燃烧能释放热能。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获取事实,苏科版教材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体验能量的释放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验证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释放热量”。教材试图以实证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相应概念。

综合上述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探究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的确能为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事实性知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是因为:

①这些事实、证据并不特别充分。人体呼吸“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一事实只是生活体验,缺乏实证;个体、器官能发生呼吸作用,难道就能说明细胞在进行呼吸作用吗?显然,这里未能形成一个符合逻辑的证据链条,缺乏充分的证据作为推理的基础。

② 实验设计的不足。实验材料选择单一,仅用新鲜菠菜和萌发的种子进行实验验证,难以有效引导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归纳知识,从而把握概念内涵,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验形式比较单一,教材都是定性实验,无法直观体验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过程,也无法满足定量比较的要求;实验原理相对复杂,需要补充氧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增加了认知负荷;实验操作困难,要让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上升)到一定的量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一旦失败不能马上重复利用,实验成功率受到一定影响。

实验是促成学生建立、理解和应用重要概念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秉承“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笔者努力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创新实验教学的形式,以期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入认识呼吸作用的本质,同时提供丰富的科学事实,为重要概念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2 实验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教材及学情分析,确定以下实验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获取充分的科学事实,说出能量释放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描述呼吸作用的含义。

(2) 通过系列实验的探究,尝试从不同角度证明一个科学结论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中理性思维的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的定量化处理,尝试用数据和图表表达实验结果,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通过数字化设备的充分运用,认同信息技术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价值。

3 实验教学内容

3.1 第一组实验:探究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教师设计6个实验,分别探究人体、青菜的植株、萌发的种子、西芹的茎、萝卜(块根)、酵母菌在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一组实验根据实际情况,有的适于课堂演示,有的需要课前探究。设计的6个实验中,实验对象涉及动物、植物、单细胞生物,目的在于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生物都会发生呼吸作用,且都是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动摇“动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的前概念;个体、器官、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实则上产生于活的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会消耗有机物(酵母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添加葡萄糖),有机物的变化和气体的变化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由此,教师帮助学生从细胞水平深入认识呼吸作用,利于从宏观到微观,以归纳的方式把握概念内涵。

3.2 第二组实验:探究呼吸过程中能量的释放

实验1:探究人体运动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实验2: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实验3:探究有机物燃烧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1、2,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不论是人体(动物),还是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都有能量产生。通过回忆实验3(在第五章“营养物质的作用”这节内容的学习中已做过该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了观念储存在细胞内的有机物可以通过类似“燃烧”的方式释放能量。

4 实验教学方法与过程

4.1 数字化设备简介

实验中使用了两种数字化设备:一种是SWR(苏威尔)数字化实验系统,是基于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实验平台,用于在实验中测量、采集变量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设备由计算机、采集器、传感器、软件系统组成。另一种是穿戴式智能体温计,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将热敏体温传感器采集到的人体体温数据进行模数转换,再通过蓝牙或WIFI技术将数据传输到智能手机上,自动生成体温变化曲线图。

4.2 探究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氧气的变化

4.2.1 探究人体在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变化

实验器材:数字化实验系统(氧气传感器)、吹嘴。

实验步骤:

① 连接实验装置(图1)。将吹嘴与气流头组装好,将氧气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器,然后与计算机连接。

② 设置实验参数。打开实验系统软件,进入实验平台,添加“氧气—时间”坐标关系,实验时间设置“20 s”,采集间隔“500 ms”。

③ 开始实验。点击开始按钮,同时向吹嘴用力呼一口气。

④ 采集结束,保存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结论:平缓的曲线表示吸入气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降的曲线表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图2),通过设置这样的对照实验,学生能得出“人体呼吸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氣”的结论。

4.2.2 探究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变化

准备甲、乙两个带密封盖的塑料杯,甲中放入根、茎、叶或萌发的种子(图3),乙中不放任何材料,实验时间设置为“10 min”,采集间隔为“1 min”,进行实验。根据图表数据和图像曲线(图4,仅呈现实验组图像数据),学生能得出相应结论。

(说明:用植物做实验材料时,短时间内的氧气含量变化趋势在图像中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但可以结合图像左侧表格中的数据来比较分析。)

4.2.3 探究酵母菌在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变化

同样准备甲、乙两个带密封盖的塑料杯,分别装入100 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然后甲中加入5g酵母干粉,乙中加入5g淀粉(图5)。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学生比较变化曲线(图6,仅呈现实验组图像),能得出相应结论。

4.3 探究呼吸作用气体成分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变化

用同样的方法,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量呼吸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部分实验组(西芹、酵母菌)的数据图像如图7、图8所示。

4.4 探究呼吸过程中能量的释放

4.4.1 探究人体运动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将智能蓝牙温度计固定在上臂肱二头肌处,在智能手机上打开蓝牙及手机APP,测量曲肘和伸肘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与不活动时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图7)。

4.4.2 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使用苏威尔数字化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或者智能蓝牙温度计)测量种子萌发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与没有萌发的种子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图10,仅呈现实验组图像)。

4.4.3 探究有机物燃烧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第5章第2节“营养物质的作用”做过的“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这一实验。

5 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

5.1 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实验效率

数字化设备进入实验领域,营造了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实验借助传感器实时获取数据,并自动生成曲线,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还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体验到技术带来的魅力。

5.2 重视定量实验,了解事物本质

新课标指出,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使用传感器检测,可将定性的结果检测方法改为定量实验,通过数字、图表等直观的数据精确反映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在采集数据、用数据表达实验结果过程中从“量”的角度深入认识呼吸作用的本质,同时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5.3 充分设计实验,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科学论证的过程,即通过获取、使用证据,推理得出结论。通过设计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实验,能让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获取丰富的事实,有利于引导学生以科学事实为证据,以逻辑思维为工具,理解科学的本质,建构科学的概念。

猜你喜欢

实验创新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关于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益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实验设计,触及物理课改深水区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
铝与水反应演示实验装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