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资源,拓展习作空间
2018-10-20裴海霞
裴海霞
语文教材(文本)是最本位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领、点拨、指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有效的挖掘,探寻习作训练点,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会让学生的习作进入崭新的空间。苏教版语文教材(文本)大多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在传承一贯的典范性标准的前提之下,愈来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苏教版教材(文本)在“读写结合”上采用了一系列的策略,很适合学生进行“迁移”性的训练。
一、文本留白:想象的起点
一幅精美的图画总是留有空白,旨在让人有遐想的空间,起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苏教版教材(文本)同样存在着留白之处,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做有心人,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一定能在教材(文本)的“言而未尽之处”探寻到习作的训练点。教师应为学生构建恰当的情境,放飞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1.心理再现。俗语云:“见微知著。”一个善于读书的人一定会从文本细枝末节之处品味出别样的韵味。比如,《花瓣飘香》一文中“我”被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行为所感动,第二天从集市上买了两盒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云揣摩“我”的内心想法,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是怎样想的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时的写下作者的“内心独白”。
2.故事续写。教材(文本)有些内容相对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为学生留足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果教师能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云诠释空白,放飞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灵性,便会让教材(文本)变得更丰满。比如《鹬蚌相争》一文的结尾,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写出合理而有滋有味的结尾。
3.诗歌改写。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的诗歌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感悟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意味无穷的改写。比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诗句与关于庐山瀑布的多媒体课件用自己的语言云描绘瀑布雄奇壮美的景象,同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一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便会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自由翱翔。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二、谋篇模仿:作文的基础
模仿是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间架设一座“彩虹桥”。学生可以模仿教材(文本)的构思,可以模仿教材(文本)的技巧,还可以模仿教材(文本)的语言等,通过模仿、重组、转换等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积淀。
1.选材模仿。苏教版教材(文本)中有大量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是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比如,教学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谦逊的态度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想一想谁是自己的“老师”,通过记叙你与“老师”间发生的故事,模仿《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中的生动的语言描写,将自己的经历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2.形式模仿。苏教版教材(文本)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比如,《黄鹤楼送别》一文采用的是“文包诗”的形式,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包诗”的仿写,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
3.句段模仿。不少苏教版教材(文本)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摹本,学生可以去模仿构段方式,可以去模仿语文表达等。比如,《庐山的云雾》的“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学生就可以对这样的结构方式进行模仿。
三、拓展文本:无痕的渗透
课堂练笔的形式丰富多样,通过化虚为实,化简为详等手法可以达到深化理解教材(文本)的目的。
1.转述性练笔。教材(文本)通常都有特定的叙述人物与顺序,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转换一下人称或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进行读写训练,一方面能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语文因素,活化教材(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又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加深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使教材(文本)语言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比如,执教《美丽的丹顶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变换角色,让学生以丹顶鹤的身份对自己的外貌、生活環境以及生活习惯等向他人作自我介绍,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习作欲望。
2.自主性练笔。苏教版教材(文本)有的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比如,《恐龙》一文仅仅三百多字,教学本课之前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课后去大量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再仿照课文将最精彩的部分写下来与他人分享。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搜集习作素材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值得写、有看点的内容,以摘要加评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且颇有收益的练笔方式。
3.多元性练笔。教材(文本)通常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联想,联想使教材(文本)语言充满情趣、内涵丰富。教师应引领、点拨、指导学生着力挖掘作者联想的功能,以体验感悟教材(文本)语言的精妙。比如,《争论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兄弟两人谁对谁错,同时将理由写下来。这样的训练或许会让学生明白到“不拘一格”才是文章魅力所在。
四、结束语
纵观苏教版教材(文本),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如能正确把握、合理开发教材(文本)资源,定能挖掘到适合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学生在模仿、感悟的同时一定能创生习作的精彩,创造习作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