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西北风沙源区玉米种植模式研究

2018-10-20苏晓菲张宝林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露地覆膜配方

赵 鑫,苏晓菲,张宝林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2.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山西太原030024)

晋西北风沙源区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该地区年降雨量较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下,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因此,推进该地区旱作农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牧交错带的粮食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结合土壤供肥状况,确定施肥量,避免盲目施肥,可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配方施肥可促进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可增加5%~20%或更高[1-9]。覆盖技术是旱作农业中一项行之有效的保水措施,也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变革,它不仅可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利用水资源,而且能够提高地温,为作物生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10-13]。

本试验针对晋北风沙源区土壤肥力低下、干旱少雨的现状,重点研究配方施肥及地膜覆盖对该地区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效应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玉米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7年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无灌溉条件,前茬作物苜蓿。土壤多为草原栗钙土,质地为沙壤和轻壤,结构松散,肥力较低,为低洼地区,属盐碱地。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4.88 g/kg,全氮0.51 g/kg,速效磷5.6mg/kg,速效钾105.0mg/kg,全盐量0.232%,pH值8.15。年平均气温6.0℃,≥10℃积温为2600.5℃,无霜期125 d,年平均降水量438.5 mm。

1.2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由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选育;渗水地膜,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制。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施肥方式和覆膜方式,施肥方式设3个水平(A1.配方施肥;A2.传统施肥;A3.不施肥),覆膜方式设3种处理方式(B1.渗水地膜;B2.普通地膜;B3.露地),共9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27个小区,小区面积为40 m2。

具体施肥方案如下。

配方施肥(A1):根据玉米产量目标与土壤养分测试情况计算标准配方施肥量;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施用量分别为 771.0,2 136.0,265.5 kg/hm2;传统施肥(A2):尿素、磷酸二铵施用量分别为175.5,664.5 kg/hm2;不施肥(A3):不施用任何肥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与覆膜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对比不同施肥方式可看出,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下的产量趋势为A1>A2>A3,说明配方施肥方式更有利于增加玉米的产量,且在5%水平上,A1,A2,A3这3个处理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对比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可以看出,不同覆盖方式处理下的产量趋势为Bl>B2>B3,且在5%水平上,B1,B2,B3这3个处理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说明渗水地膜方式更有利于增加玉米的产量。而从配方施肥与地膜覆盖方式的协同互作效应角度来看,各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A1B1处理的产量值最大(7 584.3 kg/hm2),其次依次是A1B2处理(6 769.7 kg/hm2)和 A2B1 处理(6 151.8 kg/hm2),各处理之间差异均显著(A1B3与A2B1,A2B3与A3B1间除外)。不施肥露地处理下玉米收获时部分仍是青穗,对产量影响很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从产量因素上看,穗粒数及百粒质量的变化趋势与产量基本一致,因为各处理采用的是同一密度种植,且玉米的双穗均很少,故公顷穗数相差不大(表1)。

表1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与覆膜模式对种植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2可知,由于配方施肥的肥料成本相对较高,对比不同处理的相对收入,A1B1<A2B1且A1B2<A2B2,配方施肥处理相比传统施肥处理表现出增产不增收的趋势。对比不同覆膜方式,渗水地膜覆盖处理表现出增产又增收的趋势。各处理之间相对收入A2B1>A2B2>A1B1>A1B2>A3B1>A3B2,传统施肥渗水地膜覆盖方式纯利润最高,达到 7 817.2 元 /hm2。

表2 不同处理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2.3 不同施肥与覆膜模式对土壤水分效应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在0~40 cm土层B1,B2,B3的平均含水量相差较大,因为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蒸散、覆盖等因素及部分作物根系的影响明显,土壤水分变化剧烈;表层土壤(0~20 cm)由于蒸发和作物蒸腾强烈,通常具有较低的水分含量。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都是在80~100 cm处含水量接近最高,含水量依次为13.6%,13.9%,13.7%。在全生育期内0~160 cm土层内,渗水地膜覆盖平均含水量为11.95%,普通地膜覆盖为11.71%,露地为10.92%。地膜覆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6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均呈现出渗水地膜>普通地膜>露地种植的趋势;60~160 cm这3种方式下含水量不受地膜覆盖方式影响,含水量趋于一致。

由于本试验是旱作试验,作物需水主要靠天然降雨,试验地土壤为沙壤土,结构松散且带有盐碱性,保水性差,供水能力低,所以土壤贮水量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玉米配方施肥渗水地膜覆盖处理下(A1B1)作物耗水量最高,达310.2 mm,不施肥露地处理下(A3B3)作物耗水量最低,为285.7 mm;从施肥方式上看,耗水量呈现出A1>A2>A3的趋势,与产量趋势表现一致;从覆膜方式上看,耗水量呈现出B1>B2>B3的趋势,也与产量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A1B1处理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2.44 kg/m3;A1B2 次之,达到 2.22 kg/m3,A3B3 最低,为0.21 kg/m3。不同施肥模式下,均是在配方施肥方式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传统施肥次之,不施肥最低;不同地膜覆盖方式下渗水地膜覆盖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普通地膜次之,露地最低(表3)。

表3 不同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合理施肥可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抑制土壤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一般土壤越肥沃,土壤的矿质养分供应越充足,植物的蒸腾系数越小,水分利用效率越高。在本试验中,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出配方施肥处理>传统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的趋势,但配方施肥只是单纯的提高了产量,其成本相对增高,最终形成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水肥耦合吸收转换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地膜覆盖具有增水、增温、增光、松土、保肥、灭草、防蚜等多项功能,渗水地膜在小雨量降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更有巨大价值,渗水地膜在作物播种期可以减少表层水分蒸发,显著增加表层土壤含水量,对确保苗齐、苗壮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14-18]。在本试验中,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渗水地膜处理>普通地膜处理>露地处理的趋势,同时,渗水地膜处理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相比普通地膜处理和露地处理表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综观地膜覆盖栽培作物生产及实施过程,尚存在一些不可忽视问题,影响高产高效。地膜平铺对整地技术要求较高,播种技术相对复杂,地膜平铺栽培需借助于专用的穴播机,出苗后需组织人力掏苗,生产成本较高。遇气候不利年份,经济损失相对较高,生产风险大[19]。此外,覆膜使土壤白色污染加重,收获后碎膜难以回收清理[20]。

综合比较,配方施肥渗水地膜覆盖方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7 584.3 kg/hm2和2.44 kg/m3;传统施肥渗水地膜覆盖方式经济效益最高,纯利润达到7 817.2元/hm2。

猜你喜欢

露地覆膜配方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露地甜樱桃雹灾前后的管理措施
一招值千金 配方建奇功
绝密配方(下)
绝密配方(上)
东明县露地花卉的分布与病虫害防治
基于SLS覆膜砂的无模铸型快速制造
高山露地番茄品种引进对比试验
豫西北春季露地豇豆品种比较试验
花生新品种锦花20覆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