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运用
2018-10-2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511518白云鹭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511518)白云鹭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60例开展本次研究,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3个月~4岁。将60例患儿均分两组,每组30例。接受我院常规护理的设为常规组,在前者基础上,加治急诊护理干预的设为干预组。两组患儿临床基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常规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办法,将患儿以仰卧体位放置病床上,清理患儿口腔分泌物,并迅速建立静脉注射通道,测试患儿对地西洋、地塞米松等药物是否发生致敏反应,未发现致敏反应的,立即为患儿滴注药物治疗惊厥。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并帮助患儿家属树立起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念。
在常规组患儿的护理基础上,干预组患儿加治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其具体内容如下:①针对惊厥患儿,医护人员配置急性灌肠注射液对患儿即刻灌肠,并将患儿平卧仰躺于病床,头偏左侧清除口腔残留物体,轻拉患儿舌尖,并用纱布缠绕压舌板放置于患儿舌面,避免患儿后缩舌根或咬破舌头。确保输液通道畅通,并为惊厥患儿提供面罩给氧,降低惊厥发作时对患儿脑部损伤。②针对发热症状厉害的患儿,医护人员可采用物理降温办法为患儿降温。对物理降温无效的患儿,针对意识清醒的患儿可提供口服退烧药物;患儿意识不清楚的,医护人员则为其提供静脉滴注退烧药物,并为高热患儿补充电解质,防止患儿发生体液流失。③医护人员需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详细记录各项指标,一旦患儿发生异常,则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对症治疗,并将患儿病情及治疗药物情况上报负责医师。④医护人员要注意半小时为患儿更换一次干燥的衣物,并为其提供皮肤清洁护理,保持床单的清洁。针对排汗量大的患儿,提供生理盐水滴注或饮用淡盐水补充体液。⑤医护人员要保持诊室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对意识恢复清醒的患儿,医护人员可根据患儿身体条件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意识尚未清醒的,则考虑静脉滴注营养物质或鼻饲流质食物对患儿提供必需营养。⑥嘱咐患儿家属24小时轮流值守,医护人员每隔半小时巡视一趟,将患儿体温、惊厥数据、生命体征指标变化详细记录。
1.3 评价指标[1]本次研究对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详细统计,并根据我院临床护理情况制定护理调查问卷,交由患儿家属填写。评分以10分为满分,患儿家属评分在8~10分为满意,6~8分为一般,低于6分为不满。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应用SPSSl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附表 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
2.1 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 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更短,两组患儿治疗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2.2 护理效果比较 两组患儿的护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家属满意度100%(满意27例,一般3例)高于常规组的83.4%(满意11例,一般14例,不满5例),两组患儿治疗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病症在儿科属于常见多发病症之一,当患儿体温高于38度时,突发惊厥的概率大大上升[2]。小儿惊厥常出现反复发作,发作次数越高,对患儿脑部影响越大。如对小儿惊厥处理不及时,则很有可能加重小儿惊厥病情,增加患儿脑部损伤、智力受损、癫痫等并发可能性。因此,对发生小儿高热惊厥的患儿实施高效、全面、针对性的急救护理干预十分关键。本次研究显示,干预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这表明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高效的减少患儿临床惊厥高热病症,降低患儿临床并发次数,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