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2018-10-2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脑血栓的发病率正不断地增加。脑血栓是一种缺铁性疾病,多在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发病,其主要症状为口斜眼歪、偏侧的上下肢麻木无力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1]。近几年来,尿激酶溶栓疗法在对脑血栓的治疗上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采用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12月在我院因脑血栓而住院治疗的患者162例,其中女性患者75例,男性患者87例,年龄41~62岁,平均年龄(50.1±3.2)岁。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1例,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脑血栓治疗方法[2]。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抚患者的心情和观察治疗效果。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尿激酶溶栓,50 U/次,1次/d。注意观察脑血栓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效果及溶栓的时间[3]。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判定:当有偏瘫症状的患者在治疗后其一侧的肌力恢复幅度要超过Ⅱ级,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在45%~90%为显效;当有偏瘫症状的患者在治疗后其一侧的肌力恢复幅度要超过Ⅱ级,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在18%~45%为有效;当患者的症状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改善或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在18%之下,或者是治疗后病情加重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幅度超过4%为无效。将显效和有效率之和称之为临床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包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的疗效等级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尿激酶是一种水解酶,是从新鲜人尿中提取的一种能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的酶[4]。尿激酶不但能够抑制血小板的集聚,减少脑细胞坏死的数量,而且还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人体神经功能的受损,防止血栓的再次形成[5]。尿激酶还有助于打通脑血栓患者中闭塞的血管,使患者的缺血区脑组织得到有效地恢复,从而实现脑组织血液的正常供应[6]。由于尿激酶是从人体中提取出来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抗原体,其溶栓速度也比较快,有利于缩短治疗周期。应用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不但能激活纤溶酶原,还能间接地促使纤溶酶溶解血栓[7]。目前,尿激酶的制取也能通过基因技术获得,并且这种尿激酶的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8]。
脑血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只有30%左右的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9]。临床上,对于治疗脑血栓主要是从血管栓塞入手[10]。对血流速、血液成分与血液粘稠度等进行调节,从而提升血流状况,改善血液的栓塞状态。而尿激酶溶栓对治疗脑血栓血液的闭塞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好的疗效[11]。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就临床总有效率情况而言,研究组患者的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研究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尿激酶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的显著[12-13]。除此之外,尿激酶还能够激活人体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得血栓组织的溶解程度加快,更好的实现抗血栓的作用。虽然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在我国利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还不是很普及。通过本次研究,在今后脑血栓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进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对脑血栓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有利于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同时还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