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情绪的疗效
2018-10-20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患有该病将终生跟随,当下的医疗手段不能够彻底根治,只能够通过药物维持[1]。糖尿病能够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2],且糖尿病患者还需要长期控制饮食,因此,患者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3]。通过合理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4]。因此本文主要对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护理效果进行探究,探究结果将在下文进行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将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月我院病区住院糖尿病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2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患者为26例,女患者为26例;年龄在55~72岁,平均为(63.85±2.47)岁,平均病程为(5.67±1.06)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患者为25例,女患者为27例;年龄在54~73岁,平均为(64.37±2.36)岁,平均病程为(5.25±1.16)年;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糖尿病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患者应按时服用药物,并且合理控制饮食[5]。
实验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如下:合理饮食教育,合理控制饮食对控制血糖有着重要意义,护理人员需要将食物含糖量的计算方式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6],同时,还应使患者认识到通过饮食护理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患者的每餐应定时定量,注意营养均衡;运动教育,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同时,可以参照患者的喜好,锻炼时间应选择在饭后,运动对促进患者血糖代谢有着重要意义[7];用药教育,嘱患者按时服用药物,且患者不能够私自停用或者减少服用药物,同时应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护理:由于病程较长,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患者通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多以语言鼓励措施为主,同时,应嘱患者家属多关心患者,可以定期举办糖尿病友交流会,增加患者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均采用《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对焦虑(SAS)、抑郁(SDS)进行判断,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8]。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焦虑、抑郁评分以(±s)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实验组 52 35.67±5.26 10.36±1.65对照组 52 44.95±6.74 21.95±3.14 t值 - 7.287 23.562 P值 - 0.000 0.000
3 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中属于代谢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多发于中老年患者[9]。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控制血糖,该病能够引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护理内容[10]。
本文主要对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护理效果进行探究,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糖尿病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合理控制饮食,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使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使患者的免疫力得到提高,并能够加速血糖代谢,使患者的血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11]。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健康教育还能够使患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按时服用药物。心理干预能够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从而使患者紧张、抑郁的情绪得到缓解[12-13]。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降低患者发生抑郁、焦虑的可能性。